高考文言文作文7篇
高考文言文作文一:高考文言文作文:摈弃苍白,追求“表现力”
[考点阐释]
“文句有表现力”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思想感情的丰富性,即文句情感真挚、哲理丰富、韵味悠长;二是语言形式的形象性,即能通过生动的语句表现事物的状态、性质或人物的言行、思想等。如作家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结尾处写道: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七日,鲁迅先生病又发了,又是气喘。
十七日,一夜未眠。
十八日,终日喘着。
十九日,夜的下半夜,人衰弱到极点了。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像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
“工作完了,他休息了”,写得多么“平常”和“随意”,却又渗透着作者对鲁迅的几多真情:先生忘我工作,积劳成疾,飘然逝去,作者多么希望他真的是在静静地休息啊!先生赢得后人对他的无限仰慕和崇敬,他的逝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形成巨大的空白,损失惨痛,人们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弥补!他的精神力量和人格力量启迪我们去追求和奋斗,又能超越时空,在未来的岁月中给后来者以鞭策与鼓舞,他的精神怎么可能止步……像这类辞约而旨丰的语句,就很有表现力。
[写作指导]
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凡考场成功作文,都拥有魅力非凡的语言。一个好主题,一个好素材,一个好角度,若没有语言表达来体现,一切终究只能停留在构思阶段。对于阅卷教师来说,有表现力的文句往往能使他们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毫不犹豫地打出高分。所以,日常的作文训练,一定不能放松对文句的锤炼,要练就独具个性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让语言的羽毛给你的思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要让“文句有表现力”,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心遣用词语
清代诗人袁枚说:“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人活则立,人死则卧,用笔亦然。”要使文句鲜明有味,新颖脱俗,应尽可能选用那些能调动读者感官体验的词语来写景状物、表情达意,尤其要重视对动词、形容词的锤炼。比如:
低垂的天幕压迫着我的胸口,灰暗和沮丧撕裂着我的心。
作者以“撕裂”一词毕现苦闷无助、失落伤痛的情绪,仿佛心叶正被一点点地撕扯开来,流淌出殷红的血。这个句子动人的表达效果,仰仗于动词的灵巧运用。又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描绘荷叶、荷花与荷香: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叶、荷花、荷香在“田田”“亭亭”“袅娜”“渺茫”等形容词的装扮下,真可谓绝美动人。
二、注重新奇组装
组装是一种创新过程,其方式多种多样:
(一)错位搭配。例如:
一道道幽怨的眼神凝成丝线,织成网,网住了班主任的脚步。
本句中“眼神”可以“凝成丝,织成网”,还能“网住”“班主任的脚步”。这样临时的错位搭配,使句子情韵醇厚。
(二)巧用熟语。例如:
美国之所以多年与台湾保持着暧昧关系,全然是为了自己的被窝温暖。换句话说,如果台湾这只热水袋不能保障美国伸在亚太地区的脚趾暖和,甚至还倒灌冷风,他立马就会把台湾蹬出被窝去。
作者把“被窝”“热水袋”“灌冷风”等日常生活用语,转用在分析美国与台湾的关系上,极尽揶揄嘲讽之能事。
(三)移用术语。例如:
小学时,桌上的“三八线”总是一厘米、一毫米量得丝毫不差,常常由于同桌不慎侵入自己的“领土”,爆发了“自卫反击战”……“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初中,同桌间就有了两种关系:一种是民族融合式,一种是和平演变式。
上例将“三八线”“自卫反击战”等军事、政治术语运用于同桌之间,诙谐风趣,绽露出全新的格调。
三、力求摹形绘色
描写事物的语言要具体、形象,叙事写人应避免使用抽象的字眼,尽量选用图画般鲜明的语句。例如说成“这完全是多此一举,就像很好的事情再作改动”,就比较抽象;而莎士比亚写成“替精炼的黄金镀金,替百合花上油彩,把香水洒在紫罗兰上”,就是色彩鲜明的“图画”。描绘景物时,则应讲究色彩的组合、映衬,使作品产生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如杜甫《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构成色调和谐、意境开阔的画面,充满对春天的憧憬。除了通过色彩的映衬关系来绘景,还可抓住色彩的连锁反应展开描写。比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中有这么几句:
落日映红周围的雪峰,像云霞那么灿烂。雪峰的红光映射到这辽阔的牧场上,形成一个金碧辉煌的世界,蒙古包、牧群和牧女们,都镀上了一色的玫瑰红。
作家依据色彩的连锁关系,烘托出一派红光四射、奇异辉煌的世界,景色中洋溢着动态的美感。
四、力求含蓄蕴藉
含蓄的语句,用于开头、结尾或其他关节处,或起笔脱俗,或收束有味,凝聚文章的精神,点题明旨,令人遐思迩想。比如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南非的图图主教,在一次基督仪式上曾说:“传教士刚到非洲时,他们手里有《圣经》,我们手里有土地。传教士说:‘让我们祈祷吧。’我们就闭目祈祷。待我们睁开眼睛一看,我们手里有《圣经》,而土地都到他们手里去了。”此句揭露西方帝国主义利用宗教侵占非洲的罪恶,一下子便撩开了侵略者虚伪的面纱。再如下面四个例句:
1.认识自己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否则我们就会像乌云下生长的花儿,失去了充满阳光的世界。请牢记:是鱼儿,就不要向往天空;是鸟儿,就不要留恋海洋。
2. 现实生活中没有完美的人生,正如舞台上没有纯粹的喜剧。
3. 海浪不回避礁石的撞击,才得以壮观;人生不拒绝遗憾的存在,才得以明达。
4.看客顶礼膜拜,祈祷的是来生的幸福;熙熙攘攘的人群,争取的是今天的富足。可是,走得太快,忽略了路边的风景;想要太多,却失落了最珍贵的心情。
这些警策性的话语,于形象中蕴涵哲思。含英咀华,如嚼橄榄。试想,阅卷老师看到有如此成熟思想的文字,怎能不为之动情呢?
五、力求风趣活泼
语句风趣,能使文章不觉呆滞,具备特有的情调。请看沙叶新《中国动物各“阶级”分析》的节选:
西方人将狗当做自己最好的朋友。美国前第一夫人是希拉里,美国的第一狗是BUDDY,这是一条小猎犬。BUDDY意译是“伙伴”的意思,音译可译为“把兄弟”的“把弟”,音意兼顾,译得极妙。克林顿将狗叫做“把弟”,那克林顿自己就是“把兄”了。总统和狗称兄道弟,说明西方的狗不但享有充分的狗权,也享有人权。所以对中国动物的各阶级分析,不适合西方,国情不一样哟。
作者巧妙借助音译、意译,使克林顿做了狗的“把兄”,说西方的狗“享有充分的狗权,也享有人权”,幽默诙谐,意味深长。再如下面一组例句:
1.“克隆绵羊,没爹没娘。名人出书,一塌糊涂……告诉大家一个秘密:某某居然也克隆家长签字哎!”“小广播”大声宣布着。
2.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凄惨的分数,敢于正视严厉的批评。
3.骢骏驰骋,快不过手中鼠标轻点;绿蜡红烛,亮不过高楼灯红酒绿。身前身后,全是忙忙碌碌的上班一族;睁眼闭眼,都是琳琅满目的红绿指数,生活节奏正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加快,再加快。
4.酒店的饭,让我想到了“猪生得意须尽欢”;而民工们剩余的饭菜,则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因为,民工们饭里有小石子,硌碎了我两颗猪牙,让我痛惜不已。
以上文句,于机智幽默中蕴含一丝“叛逆”,却又洋溢着校园生活的青春气息,“庄谐之间,个性尽显”。考场作文中,我们也应打破死板乏味的语言套路,争取以独创的词语、句式把作文写得绚丽生辉,灵动活泼。
六、整篇文章形成个性化的风格
部分出类拔萃的考生,文字表达不但基本功好,而且善于调控文气、文势,善于不拘一格地修辞,善于举重若轻、以一当十。他们的作文,处处显示出内在的文采,语言或简明老到,或诗意浓郁。阅读此类佳作,如品香茗,如饮醇酒,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2001年江苏考生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是语言简明老到的范例。请看该文片段: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
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
作者以熟谙的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出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深刻表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并以“鸟随鸾凤飞腾远”一联和“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句,突出了人生当择善而从、唯诚信是瞻的志向。更令人称奇的是文章的语言。通篇遣用纯熟的古白话,整散错综,明白畅晓,有些句子甚至是字字珠玑。这种老到的语言功夫,是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的。
当然,语言上的功夫不是靠突击就能达到的,它要求考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和写作实践中花大力气,不断积累,不断提高。相关资讯:常见文言文实词的用法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汇总2009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虚词练习题十八套(附答案及详解)
高考文言文作文二:高考文言文诗体满分作文:转折_900字
尝闻一说曰:鹰鹫之属,本为同族,其名曰隼,日猎于苍野之间。岁逢大旱,草木尽枯,獐兔竞死,群隼枵腹。或搏苍穹,徙鸿蒙,求索于重峦之巅;或敛翅羽,扑尘埃,偏安于腐尸殍肉。则前者傲而化鹰,后者鄙而称鹫也。
余闻此而有言曰:大旱之岁,乃隼族转折之秋也。逢此时,志不同则前途殊也。归属若何,唯志所谋。
夫天地万物,转折之奥非仅此一案,广袤乾坤,何处不有。君曾见清泉流塞于大石者乎?此泉之转也。择退者,蔽于石阴,遁于林洼,而不名于世,久之腐臭;择进者,遇阻无畏,旋而复击百万遭,竟成深谷疾流而遏舟舸。君亦见清风之阻于绝壁者乎?此风之转也。择趋避者,散于群峦外,须臾而无形,顷刻而泯灭;择挺进者,继往削磨千亿载,乃得赤漠飞沙之掩白日。然则物之形貌,每决于何择于转折也。
而青史之上,举大业者亦莫不有择于转折也。百里奚之举,孙叔敖之仕,皆自其不辍于逆境之苦。而史迁之心,笃大志而不易,遭酷刑而不馁,于大辱之重折下毅然择生,终有绝唱之史、无韵之骚,令后世文客抚卷喟叹。亦有武侯之志,承先帝之德,尽报国之忠,剑指中原,不胜不休。虽夭大计于街亭,义不择退,再四出师,终塑尽瘁之名,而得千古慨叹。
由此观之,转折者,多为困阻也。唯怀大志不言败者,可转而为人杰。其逢小挫辄逡巡而返者,茫茫千载之间不可计数,而留其名者未之有也!乃知骅骝骋于浩野,必有跌扑尘泥者,择偃志者死,择奋起者得利足;猿猱攀于绝壁,必有失手折臂者,择灰心者亡,择拼搏者得神技。人必有踬踣于疾风骤雨者,择苟安者寻一穴而居,闭塞而昧昧一生;择傲立者跋淖而行,待霁虹如画,而后登坦途,沐清风。不为斗米折腰,陶潜择归隐,弃荣华,于是《归去来兮》传诵千古;临刀戟而不屈,文天祥择死国,弃官爵,乃有灼目丹心永耀汗青。
余由是叹曰:适转折之地,择何方而往,人各有愿,未可强加;然播义于四海,流芳于后世,则非不畏困险、笃志愤发者莫属也!
【点评】:从具体内容和写作技巧来说,本文可谓引用传说,开篇不凡;以“志”立论,意义深远;纵横捭阖,开掘非浅;巧妙收束,题旨毕见。“文言是我作为一个现代人对古代人怀着敬仰的回顾,是对他们精神的继承。”本文作者——北京考生耿亮如是说。学理科的又有如此之志趣,“全才”乎?“怪才”乎?
高考文言文作文三:高考文言文诗体满分作文:吊屈原赋_1200字
尚记两千年前,贾公过长沙,自慨命运之不济,悒郁思索,而做斯赋。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叹,其悲叹人才之不为用,而忠言不被纳之意,盖与君之所行谬矣。命吾于考场之上,端午佳节,重做斯赋,以吊先生之灵
呜呼,君虽为楚王之同姓,其血缘之亲.可谓近矣,君累世为官,与楚王之忠心,可谓昭然也,然竟为世人所不容,被君王黜免,终于郁郁而沉于汩罗矣。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齐辉之才,一旦被疏,不复被用,虽心系楚国,胸怀天下,岂不枉然。
余叹其感情之无用焉,君临天下,当以理为重,奈何信奸谗之语,而疏远信臣忠义之士也,怀王不用汝击,终招患祸,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
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理,而自制于情也,人情莫不好悦己者,而恶直言者也,故庄宗虽有天下而终自戮于伶人之手,其沉溺于私情使然也。夫奸谗当道,以美色诱之,丝竹乐之,财物乱之,使其远正直而近谗邪,虽已似日之昏昏,而不自知,至于祸已至矣,乃有悔色,岂不晚哉?
人情有远近.而缘有亲疏,而公理无远近,正道无偏邪,君于九天之上,可忆及昔日否,子兰之流,力劝怀王之秦求和,终使怀王之魂留他乡,子兰岂不为楚王之亲近哉,有骨肉之亲,却不能远谋,有远谋之臣,未有骨肉之亲,情理相较,于情于理,竞何如哉,怀王屈理从情,终至斯地,虽有天地为其悲惜,然流留笑柄子青史矣。
君沉汩罗,去今两干余载矣,夫两千余载之中,屈理而从情者,不可尽数,今日光华闪耀大地,然此事仍无有断绝之时,余作此文,毕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华,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从理,如此,则官不贪,如此,则民不奸,如此则百姓直田享用不尽矣。
怀王于冥冥之中,定当后悔不迭,特以为情乃理之末,而理为情之始也,理从情而家不立,则国不治,则天下难平,情从理,则行路之人,可为骨肉之亲,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岂不如此哉?
【点评】:立意切题,分析政治与感情的关系精辟;全篇用文言文写就,且文笔流畅,标点准确,显示出雄厚的古汉语基础知识;熟悉中国历史,把古代人物与现代人物结合起来对比,提升了主题;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自然结合进文章,生动感人,乃历年来很好的文章。《史记》里,司马迁为屈原和贾谊合写一传,可见这两位历史人物相似之处颇多,此文作者即以“贾公”开头,贴切而自然;而“我”的作赋,则顺理成章。主体部分紧紧围绕“以感情亲疏作为用人的标准,必将造成历史悲剧”这一中心,纵论历史,深入剖析,很具说服力。娴熟的文言笔法,读来韵味十足。文中可见《屈原列传》《谏太宗十思疏》《伶官传序》等课文的影子,足见考生对语文课本是熟悉的,文言基础知识掌握牢固,运用灵活,相关历史知识掌握也很不错。从对“赋”这种文体的要求来说,且不说汉赋,就是唐宋的赋,句式和声韵都应该“合律”——即多用骈句并讲究平仄。而这首赋在形式上还不大像,因为作赋太难,考生在考场上能作到这个程度就难能可贵了。不过后来者的借鉴宜审慎一些。
高考文言文作文四:09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
09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doc
高考文言文作文五:200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_2000字
2001年作文是根据提供的一段故事,要考生对“诚信”作出评价,而该考生蒋昕捷的作文题目是《赤兔之死》,作者以熟谙的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突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并抒写了人生当择善而从、唯诚信是瞻的志向,使文章主题立意更上层楼。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通篇遣用纯熟的古白话,明白晓畅,文采飞扬,老到的语言功夫使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也令阅卷老师赞叹不已,一致打出了满分。
《赤兔之死》原文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
简评:读罢此篇临场作文,令人拍案称奇。一是故事新奇。作者以熟谙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其想象力实在丰富。二是立意高远。文章将赤兔马拟人化,让它在同伯喜的对话中,显示对关羽与董卓、吕布两类人物的褒贬,实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且以“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一联,“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句,抒写了人生当择善而从、唯诚信是瞻的志向,使文章的立意更上层楼。三是语言老到。通篇遣用纯熟的古白话,散整错综,明白畅晓,文采飞扬,这种老到的语言功夫,是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的。
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长赞其“简直绝了”,古典文献专家也“惊呆”了
本报讯昨天本报一篇《今年有位古文奇才》引起读者强烈关注,这位高考作文通篇用文言文写成,自如运用大量古字的考生到底是谁?记者昨天采访了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他对这位考生表示高度赞扬,“相当难得!前途无量!以他现在的文化修养完全可以被破格录取!”而语文基础知识阅卷组组长、古典文献学专家吴新江也表示在看了这篇“奇文”后,自己光对字词的注释就写了4页。但由于考卷仍处于加密状态,阅卷老师也不知这位考生到底姓甚名谁。希望这位“古文奇才”或知情者看到报道后主动与本报联系(热线电话:025-96096)。
“看到这篇奇文的第一感觉是,很惊讶!在中学生中绝对是绝无仅有的!”吴新江老师是古典文献学专家,虽然他负责的是语文基础知识部分的阅卷,但当作文阅卷组发现这篇奇文时,只能请他来救援,“不仅普通阅卷老师不认识,看不懂,就连我这个教古典文献的老师,也不全懂,有些见过但没用过,还有四五十个古字根本不认识。回去后我查阅资料,做了注释,光注释就写了满满4页!”不过光会用文言,会写古字还不算什么,这毕竟是高考作文,切题才是第一要务。“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位考生和《赤兔之死》、用甲骨文写高考作文的都不一样,他的作文写得非常切题,写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天地的和谐,他用他的特殊语言和特殊文字来自由表达这样的主题,非常值得嘉许!”而且对这位考生的文风,吴新江也大力推崇,“不是唐宋散文式的,而是古老的文言,有赋体特征,也有骈文特征,非常善于描写,文采恰到好处,特点是拙、实、沉,我印象中,这种文风和汉代杨雄以及近现代的章太炎、鲁迅比较接近,作为中学生,非常出类拔萃。而且他的古字也好,典故也好,运用得非常流畅自然,可见这种文化修养已经内化为他自己的东西。”吴新江本学期正好在南师大文科基地班教授实用文言写作,“不过我还没见过这样的学生,我认为他在这方面的程度已经超过我了。”吴新江谦虚地说。
而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也对这位“古文奇才”推崇有加,“简直绝了!”何教授说,“这篇文章洋洋洒洒、一泻千里,非常难得!我想他在这方面的修养已经相当高了,不是一般的优秀可以形容。以他现在的水平完全可以被高校破格录取,如果招生政策允许,他甚至可以直接攻读研究生。”
这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考生?大家都充满了好奇。“我猜想,他一定特别爱读书,而且读过很多书,对于杨雄、章太炎、鲁迅的文章烂熟于胸,第二,他肯定非常聪明,作为高考考场作文能写出这样的水平,靠耍小聪明可做不到。一句话,真是不简单!”吴新江说。
高考文言文作文六:名师预测2008年辽宁高考作文
二中语文教研组组长于宝山预测2008年高考作文
作文不会和奥运有关可能命题材料相结合
高考作文怎么才能拿高分?文言文又有哪些答题技巧?2月17日下午,沈阳二中语文教研组组长于宝山在北方图书城为家长和考生奉上了一堂精彩讲座,从实战角度讲解如何在作文、文言文等方面得高分。于宝山在讲座中预测:2008年语文题的难度一定会超过去年。
作文不会跟奥运有联系
讲座一开始,于老师就对作文方向和类型做了分析,于老师说,命题作文已经连续出了三年,今年的趋势很有可能是命题与材料相结合。每年的高考作文,都和政治政策、社会热点问题有联系,高明的出题人,是让学生在写作文的同时受到教育。今年除了和谐社会、人与自然以外,应该还会和亲情、根、理想、情操、素质、价值观、人生哲理这七个方向有关,但肯定不会跟奥运有联系。
作文高分全在“包装”
“作文想拿高分,可得好好包装一下,不同部分的包装要求也各不相同。”
于老师说,开头要先声夺人,一下子抓住老师的注意力,比如:你一开头就写“杀人了!”,你说老师往下看不?你要是写“今天早上我去上学。”老师得想了,废话,你不上学你想死啊!于老师教给大家一招,文章开头200字,最好能先写个草稿。
“99%的高分作文都有排比句,为什么呢?有气势!可以给文章增色!”接着,于老师用“排比句”解释。“开头来个排比,把他整蒙;中间来个排比,把他整疯;结尾再来个排比,把他整撑。”现场气氛在于老师的生动讲解下渐渐升温,不时地爆出一阵阵的笑声。“还要有感情,能打动人,让评卷的老师像动画片里那样,泪流成河,一边流还一边甩。”于老师叮嘱大家,能联系社会问题的一定要联系,这样才能显得文章有时代感。
关于结尾,于老师建议:“得留有余味,不会不要紧,就给他留几个点,什么意思?让他自己想去吧!”
文言文要掌握章法
文言文是考生最头疼的环节。于老师告诉大家,95%的文言文题材是传记,所用的知识全是课上所学。“背要讲究方法,没有章法根本背不过来,而按照‘一个字有几个意思,多个字有相同意思’这两种方法来记就快了很多。”
针对文言文的六道题型,于老师做了以下的具体讲解:
考查文章大意:一定要先看题,对理解有所启发,之后再看原文,和现代文阅读相反。
加点词的解释:把词回原句,根据句意理解,把句回原文,再联系上下文翻译;另一种方法是按照语法,看词的位置来判断词性。
文中人物性格判断:一定要找到能直接表现这个人性格的句子,侧面的、间接的表现不行。
对选文的分析判断:要大致译出全文,看文章不能前细后粗,一定要细上再细。不同的人做了不同的事,一个人不同时间段做的事,都是常考常出错的地方。
译文:要求翻译的准、通顺,一般每个句子都是三个得分点,在词类活用、句式和实虚词上进行考查。
断句:专有名词(地名、人名和年号)要完整,看句尾的虚词来断句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还可以翻译成白话,根据内容断句。
考试时用下水多的笔
很多学生看到习题册就买,买来就一顿做。对于这种做法,于老师持反对意见,“买太多题没有用,尤其不能买类似《三年高考五年模拟》那样的题,太陈旧了。每年的考纲都在变,题也在相应的变,旧题和新题在细节上差很多,一定要买最新的。”
“复习的时候不能完全跟着老师跑,老师只能照顾到大多数人,应着重看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漏洞,然后抓紧补上。”
要想得高分,有些细节不能忽略。于老师强调,考试时必须准备3—5支水性笔,一定要下水多的。因为是电脑评卷,如果写的不清楚或者颜色浅,在电脑上反应得就更不清楚了,一定会影响得分。“不要求字写得多么好看,但要工整,横平竖直。”(本文代表于老师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高考文言文作文七: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如: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如: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可不译。
【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如:①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②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③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
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转折复句,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作了一个转折,说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来。分句之间构成转折关系。常用的关联词有:虽然(虽、尽管)……但是(但、可是、却、而、还是)……,但是,但,然而,只是,不过,倒,竟然。如:①他小小年纪,胆量可不小啊。②虽然我一见便知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③我们几个苦口婆心地给他讲道理,他竟然一句也没听进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②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译文:声音并没有变大,可是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译文:各位如果有这种意思的话,就听我的指挥好了。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可不译。
【承接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一个接着一个的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分句之间有先后顺序。常用关联词语有:就,便,才,又,于是,然后,接着,首先(起初)……然后……,从而。如:①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坡,回到草房。②起初他们问我个人的情况,然后又问到有关革命形势的一些问题和镇头市敌驻军的动静。③吃过了饭,老秦跟小福去场里打谷子。】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赤壁赋》)
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
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文言文中的"而"一般是作连词,当"而"表修饰关系时,说明连接的前后内容是修饰关系,相当于"地",多数情况下它的前面是形容词,后面是动词;当"而"表顺承关系时,它连接的前后内容是承接的,相当于"就",多数情况下它的前后内容是连续动作。
事实上,通过大量的例句,我们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有先后关系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
文言文虚词“而”字表修饰,还是表承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教的难点。那么是不是它们没有规律可循呢?事实通过大量的例句,还是可以找到它们的细微区别的。
一、表承接关系的“而”多用于复句中,连接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两个动作。
例如:①先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这句话的意思是:先用尺子度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他)就把尺子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这是由两个独立完整的单句组成的复句,两个复句间有明显的关联词“先”,后面省略了与“先”相照应的相关关联词“后”或“然后”。这句话陈述两件事:度其足,置之其坐。两件事有先后的承接关系。“而”字放在两个有先后关系的单句之间,将两个单句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事实这两个单句组成的这个复句是承接复句。
②庄宗受(之)而藏之于庙。
这句话的意思是:庄宗(先)接过箭,(然后)把它藏在庙里。“庄宗受”后省略了宾语“之”,句子已完整独立。“藏之于庙”。承前省了主语“庄宗”和介词“以”,但也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两个意义完整的单句共同组成一个一重复句。从语意上看,两件事、两个动作“受”和“藏”,虽然没有关联词,但有先后的逻辑关系。两个单句组成一个承接复句,“而”字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叫表承接。
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舍之。”这个句子有点复杂,可以说它是一个紧缩复句。锲,雕刻,它是一个独词句,句意完整;舍之,舍去雕刻的东西,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动词谓语句。虽然只有四个字,它却是两个单句组成的复句,而且两件事、两个动作有先后关系,可用“一……,就……”的承接句式来翻译理解。整句译为:“一雕刻,就放弃它。”“而”是表示承接关系的“就”。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这是一个复句,“余方心动欲还”是个独立完整的单句,“而大声发于水上”即水上发出很大的声音,这又是一个独立完整的单句。两个单句陈述两件事,这两件事有先后关系,它有“我才想返回,就发现从水上发出了很大的声音”的意思,它符合“一……,就……”这种表示承接关系的复句形式。因而,“而”表承接。
二、表修饰的“而”多用于单句,连接两个同时发生的动作,且前一个动词作后一谓语动词的状语
表承接关系的“而”用于复句,而且两件事或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用在单句的状语与谓语间的连接,如果连接状语是动词,作状语的动词与作谓语的动词发生的动作行为是同时进行。
例如:①窥镜而自视,又弗如甚。
译文:(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
“窥镜而自视”,它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邹忌看自己”。这里的“窥镜”是对着镜子看,对着镜子时就能看到自己。前一个动作与后一个动作应该是同时发生,且对着镜子看是看自己的方式,作“自视”的方式状语。这里的语意,不能说“窥镜”,看镜子,“自视”,然后看自己。生活的实际是看镜子时已经看到人了,两个动作同时进行,无先后关系。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译文:河曲智叟嘲笑并阻止愚公。
这也是一个单句,主干是:“智叟止之”,“笑”与“止”同时发生,“笑”修饰谓语“止”的状态作状态状语。
③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译文: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陋者求之”,“陋者”作主语,“求”作谓语,“之”作宾语。“乃以斧斤”、“考击”都修饰“求”作“求”的状语。其中,“考击”与“求”同时发生。是边敲边求的意思。
④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以”相当于“而”,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余与四人入。“余与四人”作主语,“入”作谓语。“拥火”修饰“入”作“入”的方式状语。“拥火”这个动作与“入”是同时发生。没有先后关系。我们不能说,拥火这个动作完成后,再进去。这两个动作是连动的。
三,表修饰的“而”,除连接两件事或两个动作外,还用于单句中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作谓语的状语与谓语之间的连接。
状语由形容词、副词以及介词短语充当,文言在这些状语与谓语之间有时用“而”字来连接。
例①: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罅。
“(余)徐而察之。”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我)察之”。徐,慢慢地,形容词作状语。修饰谓语动词“察”的状态。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吾恂恂而起,”这是一个单句,主干是:吾起。恂恂,即慢慢地,修饰“起”作状语,表示“起”的状态。有人说这种情况,“而”字可译作“地”,在“河曲智叟笑而止之”这种情况下,“而”字可译作“着”。我认为这两个“而”字没有这两个意思,它是助词,它只起到帮助两个词连起来的作用。那两个意思是加进去的,但可以加进去的这两个字“地”和“着”确实是状语的标志。
例③有志与力,不随以怠。
“不随以怠。”“以”相当于“而”,这是个形容词谓语句,语意独立完整,“不随”,即不随便,形容词,作“怠”的状语。这里的“而”可译作“地”。
例④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这是个单句,主干是:陋者求之。也可以说,“以斧斤考击”是介词短语作“求”的状语。“而”连接修饰谓语的状语与谓语,叫表修饰。这里的“而”也可译作“着”。
总之,“而”表修饰或表承接的区别是:
表承接的“而”一般放在承接复句中,将有先后关系的两件事或者说两个动作之连接起来。而表示修饰关系的“而”,却是放在单句中,将两个同时发生且前一个动词修饰后一个动词作状语的两个动作连接起来或将单句中修饰谓语动词的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与动词连接起来。“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时,如果两个动词有先后关系,表承接,如两个动词没有先后关系,是同时发生且前一动词是修饰后一动词作状语,表修饰,这是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
一、如果“而”前后的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是前后相继的,也就是说,后一个动作发生的时候,前一个动作自动结束,那么,这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披草而坐。”《劝学》:“登高而招。”先“披草”,然后坐下,坐下后,就不需要再“披草”了;先登上高处,然后向远处招手,招手的时候已登上高处,就不需要再“登”了。因此,这两个句子中的“而”都表承接。
二、如果“而”前的动作与“而”后的动作相伴而生,一辅一主,共始共终,那么这个“而”就表示修饰关系。如《劝学》:“吾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