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捕蛇者说》原文翻译赏析 (人教版高一 备课资料)
文档大全 > :《捕蛇者说》原文翻译赏析 (人教版高一 备课资料)
《捕蛇者说》原文翻译赏析 (人教版高一 备课资料)
原文加注释
永州之野产(出产)异蛇,黑质(质:质地,这里指底色*)而白章(章:花纹),触草木尽死;以(以:用,后面省去“之”,代“毒牙”)啮(啮niè:咬)人,无御(抵御)之者。然得而腊(腊xī:干肉。文中用作动词,把肉晾干。)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足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岁:每年)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当dàng:抵当、顶替。前面省略“以之”,即“把蛇”)其租入(<把蛇>当作那个租税交给国家。)。永之人争奔走焉(焉,兼词,于此,为这件事)。
讨论讲解:(1)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线,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2)这一段重在写 “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3)注意首句的省略句“触草木尽死”,“尽死”前省去的主语应是“草木”,其余皆省去“毒蛇”。
有蒋氏者,专其(“专”:独自享有)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嗣:继承)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戚,悲伤)者。
讨论讲解:具体的描述。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用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利”与“害”交错,跌宕有致。
余悲之,且曰:“若毒(毒,名词的意动用法,怨恨)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讨论讲解:第3段起过渡作用。通过作者的提问,将文章引入正题。“更若赋,复若役,则何如?”欲扬先抑,“余悲之”与下文的“余闻而愈悲”相应,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
蒋氏大戚,汪然(汪然:眼眶里含泪的样子)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向:先前)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病:困苦不堪)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蹙cù)蹙,窘迫),殚(殚dān:尽)其地之出,竭其庐(庐:家,屋舍)之入。号呼而转徙(徙:迁徙),饿渴而顿踣(踣bó,向前倒覆)。触风雨,犯(犯:冒)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来来往往死掉的),相藉(藉:原指用草编的垫,文中用作动词,”垫着“;”相藉“,相压。尸体一个压着一个)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恂恂”意思是很有信心)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盖:句首助语词)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熙熙:快乐的样子)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讨论讲解:2-4段,记叙”蒋氏“一家三代的悲惨遭遇,揭露”苛政猛于虎“的现实。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于:介词,比)虎也。”吾尝疑乎是(疑乎是:对这句话表示怀疑。乎,相当于 “于”,介词,对。是,代词,指苛政。),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犹信:仍然可信)。呜呼!孰(孰:谁)知赋敛(赋:税;敛:征收)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以,介词,用来。俟,等待。夫,指示代词,那些。观,考察。人风,民风,民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故不用“民”而用 “人”。得,看到。焉,相当于“之”,指作者写的《捕蛇者说》这篇文章。)。
讨论讲解
第一段(1)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线,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
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2)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
,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可以用来治愈麻疯、手脚拳曲、脖肿、恶疮,消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
内的寄生虫。因而皇帝发布命令,一年征两次,可以抵消应交的租税,因此从那以后“永之人争奔走焉。”
作者只用“争奔走”三字,就把永州百姓争先恐后,不辞劳苦,冒死捕蛇的情景显示出来了。
第二段从“有蒋氏者”到“又安敢毒耶”。包括2、3、4三个小段,是全文的重心。
由“异蛇”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
“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
“害”,再用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
行间,深含悲苦。只“言之貌甚戚者”一句,便把他回首往事,悲痛在心,哀形于色*的情态勾勒了出来。明
明是备受毒蛇之苦,却说独享捕蛇之利,在这极为矛盾的境况中,更见其内心的酸楚。
于是作者接下来说,“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在为蒋氏的不幸遭遇悲痛的同时,好心地提出了一个解脱危险的办法。这几句话句子简短,语气急促。而且
连用了三个“若”(解释为“你”),表明“余”是面对面地与蒋氏交谈,态度是诚恳的,帮助对方的心情
是急切的,办法也似切实可行。
可出乎意料的是蒋氏并没有接受,他“大戚,汪然出涕曰……”将是的这番话态度同样恳切,语气也十
分肯定,表明了毒蛇可怕,但赋敛之毒更可怕。
这话怎么讲呢?蒋氏说了这几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蒋氏祖孙三代在这个地方住了六十几年了,亲眼见到同村人的遭遇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
迫,他们把田里的出产全部拿出,把家里的收入全部用尽,也交不够租赋,只得哭号着辗转迁徙,饥渴交迫
而倒毙在地,顶着狂风暴雨的袭击,受着严寒酷暑的煎熬,呼吸着带毒的疫气,常常是死去的人一个压一个
。从前和我爷爷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
得有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绝了就是迁走
了。而我却由于捕蛇而独自存活下来。《柳文指要》引录了林西冲一文,算一笔唐代的赋税账:“按唐史,
元和年间,李吉甫撰《国计薄》上至宪宗,除藩镇诸道外,税户比天宝四分减三,天下兵仰给者,比天宝三
分增一,大率二户资一兵,其水旱所伤,非时调发,不在此数,是民间之重敛难堪可知,而子厚之谪永州,
正当其时也.”因知文中所言,自是实录。
第二层意思是:那些凶暴的官吏到乡下催租逼税的时候,到处狂呼乱叫,到处喧闹骚扰,那种吓人的气
势,就连鸡犬也不得安宁.而这时他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自己的瓦罐,只见捕来的蛇还在,便可以放心地躺
下了。他细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时间把它当租税缴上去。回来后;就能美美地享用自己田里的出产,安度
岁月。
蒋氏说的第三层意思是:这样看来,一年当中他冒生命危险有两次,而其余的时间就可以坦然快乐地过
日子,。哪像乡邻们天天都受着死亡的威胁呢?即使现在因捕蛇而丧生;比起乡邻们来,也是后死了。哪还
敢怨恨捕蛇这个差使犯?
蒋氏的这一番话,以他“以捕蛇独存”和乡邻们“非死则徙”相对比,以他“弛然而卧”和乡邻们将受
悍吏袭扰相对比,以他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们“旦旦有是”相对比,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
赋不幸之甚也”。可见他在讲述三代人受蛇毒之害时“貌若甚戚”,而当听了要恢复他的赋税时却“大戚,
汪然出涕”地恳求。完全是出于真情。蒋氏的话,发自肺腑,带着血泪,听来怎不令人心碎?
作者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也就是结尾一段说:“余闻而愈悲”,比听蒋氏讲一家人的苦难时更加悲痛了
.想到自己过去对孔子所说说“苛政猛于虎”这句话还有所怀疑,现在从蒋氏所谈的情况看来,这话是可信
的。谁知道赋税对人民的毒害竟比毒蛇还要严重呢!于是写了《捕蛇者说》这篇文章,为的是让那些观察民
俗的人知道苛重的赋税给老百姓造成的灾难。
在全文这叙述边议论间或抒情的写法中,最后这一番议论.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说“苛政
猛于虎”强调的是一个“猛”字,那么本文就紧扣一个“毒”字,既写了蛇毒,又写了赋毒。并且以前者衬
托后者。得出“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结论。
本文在写作手法方面,除了对比、衬托的大量运用及卒章点明主题外,对蒋氏这一个人物的描绘也是极
富特色*的。特别是他不愿意丢掉犯死捕蛇这一差使的大段申述,讲得是既有具体事实,又有确切数字;既有
所闻所见,又有个人切身感受;既有祖祖辈辈的经历,又有此时此刻的想法;既讲述了自家人的不幸,又诉
说了乡邻们的苦难:不仅使人看到了一幅统治者横征暴敛下的社会生活图景,也让人感到此人的音容体貌宛
在眼前,有血有肉,生动传神。
通篇读来,《捕蛇者说》这篇散文内容详实.人物突出,见地深奥,笔端犀利,堪称散文中的杰作
望月
1.《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
2.《捕蛇者说》原文和翻译
3.蝉原文翻译及赏析
4.《师说》原文翻译及赏析
5.诗经关雎原文赏析及翻译
6.韩愈师说原文翻译及赏析
7.观沧海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8.《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9.天净沙·夏原文、翻译及赏析
10.《越中览古》原文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