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木兰辞4篇
篇一:[新木兰辞]新木兰辞_400字
咣当复咣当,木兰在书房。不闻读书声,唯闻东西响。拾起碎茶杯,问女何所想。女儿无所想,心中堵得慌。硕士毕业后,工作无处寻。应聘三十家,个个不让进。细细问原因,嫌是女儿身。决意女扮男,只身闯深圳。
东市剪长发,西市买西装,南市练举止,北市学粗腔。旦辞爹娘去,暮色下车忙,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车站人流闹嚷嚷。旦辞车站去,暮坐办公室,不闻爹娘唤女声,但闻白领手机叮当响。
白天步履匆,夜晚加班忙。全国各地跑,业务节节上。同事喜合作,领导频表扬。
总部见总裁,总裁走上前。肩膀拍三拍,奖赏十万元。总裁问所欲,木兰不贪钱与权,愿还女儿身,业绩超以前。
上司闻她回,满脸是迷茫。女士闻她回,偷偷理红妆。男士闻她回,手沾唾沫捋发忙。开我公司门,坐我电脑旁。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东风习习来,满室飘清香。出门看客户,客户皆惊忙。交往一两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安徽宿州泗县安徽省泗县中学初一:终究没办法
篇二:[新木兰辞]中小学生必背古诗分类
诗中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中夏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诗中秋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
篇三:[新木兰辞]高中语文第三册文学常识汇总
小编导语:关于现代诗人,关于《诗经》和《离骚》,你了解的有多少呢?关于高中的文学常识你又了解多少?小编为你整理了关于高中语文第三册的文学常识,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
徐志摩(1896-1931) 新月诗派代表人物,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康桥:剑桥
闻一多:现代著名爱国诗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重要诗集《红烛》《死水》,“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41.穆旦:九叶诗派代表诗人之一,诗集《探险者》《九叶集》
舒婷:朦胧诗派代表人物,代表作《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普希金:俄国伟大诗人,俄国斯文学奠基人,著名的诗:《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茨冈》 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又叫《欧根·奥涅金》)
华兹华斯:英国“湖畔诗派”代表诗人。
裴多菲:匈牙利爱国诗人,代表诗歌《自由与爱情》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第二单元
《诗经》和《离骚》,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通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称《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按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
“楚辞”创立者和代表作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浪漫主义诗歌奠基人。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离骚》是《楚辞》代表作,我国古代最早的抒情诗,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诗集,由西汉刘向编辑,东汉王逸为作章句。
《孔雀东南飞》原名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最长的叙事诗,与北朝《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注意:《木兰辞》不属汉乐府民歌)。《玉台新咏》南朝徐陵编辑。
《孔雀东南飞》中的文化知识:槌床便大怒:“床”当作“坐具”讲,不作“卧具”。
初七及下九: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上九:二十九日;初九:中九奄奄黄昏后: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19时至21时)
寂寂人定初:人定:十二时辰之一,是亥时(相当于21时至23时)
《古诗十九首》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代萧统《文选》,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赞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第三单元
唐诗和宋词
唐诗
①唐诗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两种新诗体,从而扩大诗的表现范围。
②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大诗人,后人称之为“诗仙”,诗歌风格“清新飘逸”。
③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亦称杜工部。他的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他是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也被后称尊称为“诗圣”。诗歌风格:沉郁顿挫。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④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⑤王维: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与孟浩然为同一流派诗人。
补充:边塞诗人:王昌龄、高适、岑参⑥刘禹锡:字梦得,中唐诗人。中学课本作品《陋室铭》《石头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⑦李商隐:字义山,晚唐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区别于李贺)
宋词
①词出现于唐、五代时期,称曲、杂曲或曲子词,到宋代扩为流行,被称为诗余,后改称词。又称长短句。
②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代表诗人,柳永(北宋),李清照(南宋),还有秦观(北宋),豪放派代表诗人苏轼,辛弃疾。
③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世称柳七,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婉约派创新者。
④苏轼:字子赡,号东坡居士,与其文苏洵、苏辙、今称“三苏”,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合称“苏黄”。词上,扩大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先河,词风与辛弃疾相近,合称“苏辛”。苏轼的散文也非常出色,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⑤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著有《漱玉词》⑥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最伟大爱国词人与苏轼同为豪放派代表,词集《稼轩长短句》⑦姜夔:南宋词人,号白石道人。(千岩老人为萧德藻)代表作品《扬州慢》(“禾黍”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⑧陆游:号放翁,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诗人,现存古诗最多一个诗人。
第四单元
郁达夫:原文郁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散文《故都的秋》
巴金:原名李芾甘,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灭亡》,中篇小说《寒夜》,《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散文代表作《灯》。
第五单元
《二十四史》清乾隆年间,把从《史记》《汉书》到《明史》第24部史书定为“正史”,今称二十四史。(注:无《资治通鉴》)
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创作《人间喜剧》(小说总称,共91部),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包括《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
雨果: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主要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其他作家代表作品:博马舍(法) 《费加罗的婚礼》拉伯雷(法) 《巨人传》莫里哀(法) 代表作《伪君子》(又作《达尔丢弗》,主人公达尔丢弗),《吝啬鬼》(又作《悭吝人》,主人公阿巴贡)
补充,四大吝啬鬼: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贡,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果戈里《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
屠格列夫:俄国作家,著名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父与子》《猎人笔记》
篇四:[新木兰辞]150个文言文实词大全(一)
为便于广大文言阅读者,学习者能够有系统的进行学习,
特将常用150个实词的一词多义进行系统的整理,每个词的义项基本上以《辞海》的解释为依据,尽量以本义、引申义的顺序排列。
【目录】
1、爱 2、安 3、伯 4、被 5、倍 6、本 7、鄙 8、兵 9、病 10、察
11、长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诚 18、除 19、传 20、辞
21、从 22、达 23、殆 24、迨 25、当 26、道 27、得 28、度 29、短 30、多
31、发 32、方 33、非 34、复 35、负 36、盖 37、鼓 38、故 39、顾 40、固
41、归 42、国 43、过 44、何 45、恨 46、后 47、胡 48、患 49、或 50、疾
51、及 52、即 53、既 54、假 55、间 56、见 57、解 58、进 59、尽 60、就
61、举 62、绝 63、堪 64、克 65、类 66、怜 67、临 68、弥 69、名 70、末
71、莫 72、乃 73、内 74、判 75、期 76、奇 77、迁 78、请 79、穷 80、求
81、去 82、劝 83、却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胜
91、识 92、使 93、是 94、适 95、书 96、孰 97、属 98、数 99、遂 100、率
101、说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
111、王 112、望 113、恶 114、微 115、闻 116、相 117、谢 118、悉 119、信 120、兴
121、行 122、幸 123、修 124、徐 125、许 126、阳 127、要 128、宜 129、遗 130、贻
131、易 132、阴 133、引 134、右 135、逾 136、狱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
141、致 142、质 143、治 144、诸 145、贼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 150、坐
1、爱
(1)名词。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
(2)动词
①加惠于人。(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②喜爱,爱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④怜惜。
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左传》)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⑤通"",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躇。(《静女》)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2、安
(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
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琵琶行》)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安全。
谢庄遂安。(《冯婉贞》)
④安定。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2)动词。
①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②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
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3)代词。哪里,怎麽。
沛公安在。(《鸿门宴》)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3、被
(1)名词。被子。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遭受,遇到。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③施加,施及。
去乱而被之以治。(《荀子?不苟》)
(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4)pi ,通"披",动词。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
②披散,披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4、倍
(1)动词。
①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一人倍之,伤肤。(《狱中杂记》)
②增加。
焉用亡邻以倍郑。(《烛之武退秦师》)
③通"背",背向。
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管子?中匡》)
右背山陵。(《淮阴侯列传》)
④通"背",违背。
倍道而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荀子?天论》)
⑤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2)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3)副词。越发,更加,倍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本
(1)名词。
①草木的根。
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芙蕖》)
②草木的干茎。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
③根本。
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中山狼传》)
④本业,指农桑。
强本而节用。(《天论》)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
⑤稿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
⑥版本。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板》)
⑦奏本。
别具本章。(《狱中杂记》)
(2)量词。
①草木花卉一株称一本。
新松郁郁三千本。(陆游诗)
②书籍一册称一本。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
(3)动词。推究本原,考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4)形容词。原来的。
刘媪本姓实存。(《汉书》)
(5)副词。本来,原来。
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刘敬亭传》)
(6)复合词。本心:指心的自然状态,本性(即所谓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此其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7)介词。本着,根据。
本之《书》以求其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6、鄙
(1)名词。边界地方。
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动词。
①以……为边界(边邑)。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动词。轻视,看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左传》)
(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
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
(4)复合词。
①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