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的反思9篇
中国文明的反思篇(一):对旅游文明的反思_800字
对旅游文明的反思
自古以来,中国应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可是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伙身边的人在文明礼貌上却变得越来越不象样了:不尊老爱幼,在别人有危难时漠然处之,并不伸出援助之手,在公共场合事无忌惮,大声喧哗……长此以往,”礼仪之邦”将不复存在。古人云:”衣食足而知荣辱。”但在我们班的长鹿山庄春游活动中,却让我看见了我们班的同学平时不为人知的一面:
那天活动刚开始,车子一起动,我们的同学就迫不用待地打开背包,看看家长们给他们准备了哪些好吃的东西,哗!真丰富,只见同学们掏出了五花八门大包小包的薯片,话梅,果冻,海苔,饼干……很快在座位上堆起了一座座的”食品山”,不一会儿,同学们就互相交换零食,那些打闹声,嬉笑声传遍了整个车厢,那场面比菜市场还要热闹,很快一些同学的座位上就撒满了各色各样的包装纸和零食的残渣碎片,原来干干净净的车厢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肮脏的猪圈,空气中还充满了难以忍受的气味,在这种气味的冲击下,使极容易晕车的我把早餐全都吐出来了,哦!真是”呕吐,呕吐。不知所措!”原来外出游玩的目的是要增长自己的见识,学会一些书上没有的东西,而现在我们却把它变成了美食大会。我在书上看见过一篇日本小学生外出旅游的文章,富有的日本小朋友们从不带零食,每人只从家中带一盒饭,一壶水(从不带瓶装水),而且午餐后各人都会把垃圾带回家处理。正是每人都注重卫生环保,所以才造就了干净的公共场所,舒适的生活环境。从他们的例子中我们是否要反思一下我们的行为呢?我觉得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外出时要教导同学们只带一些面包或盒饭,要带零食的话也只能带少量的东西。二是要每人自带一个垃圾袋把自己的垃圾带走。三是在途中要引导同学们观察窗外的景色,学会体验旅游的乐趣。我期待着下一次旅游是一次文明之旅,希望我们的收获会更多更丰富多彩……
中国文明的反思篇(二):反思_1200字
前几日读到卞之琳的《尺八》,除了读出作者对祖国,缠绵的乡情,思乡的凄楚和悲哀,丝丝缕缕的故乡诗情的细腻,实实的表现,更读出了一种隐隐的痛。
苦痛源于书下的注;中国古代乐器尺八在唐朝时被遣唐日本留学生传回并发扬光大,相反的是,尺八后来在它的故乡中国却近乎绝迹了,一个旅居中国的日本人,听到尺八即能潸然泪下,牵动“乡愁”,我关不知这“乡愁”从何说起,又将延伸到哪儿去。
国人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就这样堂而皇之的被别人利用,并且成了日本人民族的象征的一部分,相对国内面临绝迹的现状,如果日本提出“尺八”的申遗,中国必是不能接受的,可是除了古史上有少许尺八在中国曾盛行的记录,另一个重要的因素,你对这个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做的如何?中国还有多少人会制作尺八,还有多少人会演奏尺八,就说中国人还有多少不必说知道尺八这种乐器?如果再不引起重视,博大的中华文明瑰宝又将失去宝贵的一隅,其实尺八现象早已存在,“端午”被马来抢注(成功),“月饼”,“中秋”,“重阳”被韩国,越南等抢注(由于我国民间的干涉,未成功)
的确,如何对待我们已相拥有的,这是一个非常严肃,不容商确的问题,中国的经济可以不是世界上最发达的(也没有人要求中国去争那个无味的第一),但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文化,美国的二百年比得了吗?西欧那几座破古堡比得了吗?日本公元6、7世纪才兴起的大和文明比得了吧,就说欧洲人最引以为自豪的古罗马,古希腊文明,也比中国晚了许多,且中国是连续的,从未消失过的文明,就凭这,在四大文明古国中那也是绝无仅有的,所以,中国一定一定要做文化的世界第一。
我们如到西欧,往往陶醉于它们古色古香的街道,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布局,我们仿佛迷失在凝重的中世纪,同样美好的景色在国内有吗,在这里,可以负责任的告诉读者:高淳(南京)的水乡建筑曾经是周庄现存的至少十几倍,相当于四五个威尼斯,可现在为什么全部消失了呢,都是那可恶的城市化进程。南京也曾拥有世界顶级的城防工程城墙那是世界第一的,为什么现在外城墙荡然无存,内城墙平均每段缺口长度将近20公里,还有孕育许多古今文学巨匠的老城南街道,越来越少了呢?整天听到的不是“双拆”就是“老城改造”,老城真的需要改造吗?难道我们就吝啬那么一点地皮,一点资金吗?我们完全可以再造一个新城,另起炉灶,许多世界名城都有这种先例:如汉城京都,伯尔尼,布达佩斯,巴黎,罗马等等,据我所知,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拆迁部门是可以和文保部门平起平坐的,甚至绕开文保部门独立行动,
物质瑰宝尚且如此,类似尺八等,非物质遗产命运就更加汲汲可危了,很可惜,五千年长江黄河水养育的中国人,竟然没有走在文化保护的世界前列,反而为世界所唾弃,嘲讽,是该觉醒了,中国文明!
中国文明的反思篇(三):中国文明_1200字
中国是强国吗?
不是。因为文明程度跟不上。
李鸿章一次到国外,在老外的地界随地吐了一口痰,结果丑态毕露,把中国人的脸给丢尽了。李鸿章的故事令人啼笑皆非,想想吧,在国内丢脸丢得够多了,又跑到国外去,也亏他做的出来。
有人对此事也只能是付之一笑,说说这李鸿章太不要脸,有伤国格,不讲文明。他们也只能看到这一点,可在我的家乡,随地吐痰早已司空见惯,大家也都明白,说一套,做一套,说起别人来条条是道,自己呢,也是“追随大众”,他们的思想其实是这样:反正吐一口也是吐,吐两口也是吐,而且别人能吐我怎么不能吐?一条路,你吐我吐大家吐,你我扯平,互不干涉,无伤大雅。
我不禁冷笑,好一个无伤大雅!好一个互不干涉!最恶心的就是吐完后还用脚碾一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此举破坏环境;
从文明的角度,此举代表人的道德水平;
从物理学的角度,用脚可增大液面表面积,有助于蒸发,更有助于被人体吸收;
从生物学的角度,用脚碾可加快细菌传播,更容易使人患病。
想想吧,你等于把别人的痰吃到了肚子里,恶心吧!这样说,还哪来的互不干涉?
从随地吐痰就可以看出中国文明的现状,有人说你太偏激、太片面,好,再举几个例子:
大家看到过随处都是的小广告吧!大家都看见过随地乱丢杂物的人吧!大家看到过网吧里一群一群的未成年人吧!大家看到过不法分子无法无天却无人制止吧!大家看到过街头破口大骂的市井无赖和小市民吧!
这些,还不够吗?
够了,足够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了,文化渐渐泯灭了,文明程度也随之大大降低了,中国的现状令人担忧,有时我就想,我很爱思考的,我就想,国人的文明程度是否与人口数量有关,如果有关,就解释得通了,中国人多嘛!可表面上有关,实质上却无关,每个人只要保证自己做好就行了,又何必考虑其他人的错误做法呢?这可能与中华民族的群体意识有关吧,可向群体,向大众,为什么不学些好的,净学些坏毛病呢?说到底,还是国人自身的问题。
其实易中天先生有句话说的好:“在一个人人都说谎话的时代,真话是最有利的武器。”用到这里可以变成:“在一个人人文明程度都很低下的时代,很高的文明程度是最有利的武器。”但在一个人人都不讲文明的时代里,很少有人是讲文明的。
文明,是目前中国最需要的东西!我建议,为了追求文明,我们完全可以先把什么“载人航天”,什么“退耕还林”,什么“治理土地沙漠化”等等都暂时放在一边,毕竟,人民的文明程度提高了,一切的社会弊病也就消失了,那么环境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我只是希望这些不会只是我天真的幻想。
至于个人,先把什么“理想”、什么“抱负”、什么“幻想”都抛开,先提升自己的文明程度再说,文明是最基本的,没有文明,何谈“理想”?
我建议,我提倡,大家都多思考这样的东西,借以完善自己,完善自己就是完善我们的社会,祖宗的“德”还是不能丢的。
我希望文明真能成为“现代中国的强音,未来中国的愿景”,永远记住“雄鸡不倒”的真理,至少,我们要让中国成为一个“文明大国”,在外国人面前不丢脸,本国人面前不出丑。文明程度若是低,你的国家再强大,也终将是不被人认可的。
愿中国人也能有点“绅士风度”。
中国文明的反思篇(四):中国文明赞_2000字
各位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本次我演讲的题目是《长城赞》。
长城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载体,它涵盖的面非常广,把整个文化载体当中丰富的内涵,通过具体的活动都展现出来,这无疑对增进海峡两岸之间,对中华文化理解,特别是对台湾年轻人一代弘扬中华文化传统,都很有意义。当前,岛内台独势力非常嚣张,特别是岛内推行“文化台独”、“去中国化”,通过修改教科书,歪曲历史,割断两岸之间这种不仅是血缘,特别是文化上的、精神上的纽带。
前段时间,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的会上,有一位叫朱宏(音译)的台湾师范大学副教授,他提供的论文就是《海峡两岸历史教科书的比较》,其中,比较当中,就有怎么样介绍长城。现在台湾新修改的教科书当中,在介绍长城时,基本上淡化历史所含的信息,只是从建筑方面来讲到的。这本身就反映出,我们的活动对台湾岛内宣传中华文化的意义,应该是潜移默化,通过非常生动和具体的事例来引导,来教育台湾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
从文化上来讲,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我们都是年青一代,是后来人。
从中国传统的古文字学来看长城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实际上长城的概念是到了秦以后才出现的。城防以前就有,城的雏形在商代就有,它最早基本上是一种疆界的划分。真正长城雏形的概念,一个字就是“疆”。从象形来讲,疆字里的“田”就是被夯实的土块,中间那两横是板,或者就象我们汉长城看到的那种用芦苇或木块垫起来,一层一层。板筑是中国最传统的筑城方式。70年代农村打墙时,还用这种最古老的方法,两个门板,一层一层地夯实,放上芦阶节,一层一层,那么这个疆,也就是中国最早、最传统的墙。疆、墙一声,从文字学来讲,也是一音之转。那些与疆相关的概念包括田地的田、城垣的垣,都是板筑的形式。所以,板,后来又称为版图。版图的意思就是以墙为界,你所控制的范围和地域。可以说,从我们先辈在文字中创造的东西就可以看出我们最早长城建设当中的文化意涵。甚至包括边关的边,繁写的“边”也指敌楼很高,下面是土方,还可以绵延不绝。古老的长城,西方翻译成“GREETWALL”,非常准确的翻译。长城最早就是墙,后来变成疆界,界的意思是上面夯实的土,下面用木头搭建的一种结构。所以,现在我们边界的界也是与夯土建墙直接相关的。
许多学者认为,长城建了以后它基本是一种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分界。说生产方式的分界也好,说生活方式的分界也好,说种族划分也好,总而言之,它是一种文明生存状态的隔阂,这既是一种隔阂也是一种融合。从战国时代,这种边界方式在中国各地都有,包括战国当中在中国的内陆,也都存在这种防御式的边界,到了秦,就具有了很大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因为,秦作为一种统一,“书同文、车同轨”,修长城也要把整个的疆域统合起来。到了汉,围绕河西走廊基本上是维持汉代的交通线。交通线是为了维持飞地,哪一块飞地?就是沙洲,是敦煌。敦煌又是控制整个西域的一个汉人聚居的地方。它北边有匈奴,南边有北狄,处在夹缝中。河西的长城是沿着河西走廊修筑的,是一条军事交通孔道,一条补给线,同时它也是敦煌的交通线,长城维系了丝绸之路。这一段的长城,我们感觉与明长城有很大的区别,实际上一个意义——拦马墙,因为游牧民族在军事上最厉害的是马。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车战的方式已经抛弃,学用一人一骑这种战术。这种战术突击能力非常之强,而游牧民族主要靠骑兵征服农耕民族。修长城,无疑是这样,你人可以过来,但马过不来,马过不来,你战斗力就没有,你打不过汉人的步兵。河西走廊这段汉代长城起到了一个拦马墙的作用。明代长城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它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它是一个文化载体,它周边的人文设施,包括民俗、宗教、人文的各个方面,很多很多。
还有一点,清朝的长城政策实际上是值得我们研究的。清是“修一座庙,胜养10万兵”。所以,承德是清朝浓缩的一个长城,它是精神上的长城,是把中华民族多民族融合在一起的一个长城。我认为清朝的民族政策是最成功的,是和长城的思想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长城防御思想的一个积极体现——通过民族的融合。
到了今天,我们去研究长城,就是要发挥这种精神。长城是中华文化连绵不绝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不屈不饶的象征;又是中华民族团结融合共同发展的象征。还是中华民族改天换地创造能力的象征。我想,这些都是长城的文化意义。当然,它还有更深的文化内涵,从考古,从文化,从历史,包括农耕和游牧之间的区别,包括地理、军事,包括交通这些方面。围绕长城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开发的,包括民俗民居,兵营文化,当地的集市,当地的宗教信仰,关公信仰(古代军人都信关公)。此外,长城的军事布防还有一线、二线梯次配置。实际上,古代军事思想与现代的军事思想是一样的,虽然冷兵器、热兵器不同。这些方面都应该充分挖掘。
总而言之,长城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多向性的载体,而不是单一的。台湾青少年一代,他们大多数人都是从教科书上读到长城的。怎么把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变成活生生的,再把这段历史衔接到现在,最后,融通在他们的思想中,使中华文明能够承传。
现在,中国处于一种发展状态,同时,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顾炎武在《驭戎论》中讲过三段话,很有启发意义。他说:“宏大公之度,以开其向化之心。”虽然你修了长城,但有的时候,你要敞开胸怀,要怀柔的政策,包括对待世界的文明,你要开“向化之心”,要“宏大公之度”。第二句话是“蓄不测之威,以消其先事之诈。”就是积极的防御。你没有防御,有不测之威,你就要受人欺负,长城也有这方面的作用。第三句话:“严必然之防,以绥其窥伺之祸。”我个人认为,我们新的长城精神,首先是中华民族5000年连绵不断的精神价值;第二,我们民族新的长城精神应该是我们综合国力和综合国防的强大;第三,我们新的长城精神,应该是一种开放的、包容的,一种多元的,一种融合现代世界文明发展的精神。有了这些,我们整个长城文化就能历久弥新,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使中华文明在世界上更能发扬光大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六马路小学六年级:张哲浩
中国文明的反思篇(五):我的反思_650字
我是如今傲然站立在金字塔顶端的生物——人类中的一员。
但正是这如今傲立在世界顶端的人类,都干了些什么?不错,人类是发展出了所谓的“文明”,学会了直立行走。但这又有什么用?人类用自己空出的双手制造出了怎么样可怕的东西?是枪支,是弹药,还有那足以毁灭数百公顷内一切的核弹,原子弹。
如今,不仅仅是这些怕人的武器了,就连一枝树干,一块石头,都被人类“充分利用”。
不知是谁曾经说过“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些“自然法规”。没错,大自然是有它自己的法则,也与上述法则相符合,但却并没有说“优胜者”有权利任意地去压榨,奴役那些暂时的弱者。
当我们站在金字塔的顶端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去感谢大自然,而是利用我们创造出来的东西去摧残大自然,曾经养育我们的地方;当我们用枪炮彼此战斗时,我们并没有去感谢大自然,而是利用我们创造的东西去毁灭大自然,我们出生的地方;当我们用煤发电取暖时,我们并没有去感谢大自然,而是利用我们创造的东西去污染大自然,曾经呵护我们的地方……
然而,人类可怕之处不止于此,而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贪欲和好奇心。人类将动物中对我们有益的动物称为“益虫”而对我们无益的动物称为“害虫”。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最古老的单细胞生物进化而来的,我们只不过是单细胞动物在进化过程中比较幸运的一脉罢了,试问,我们又有何资格和权利去给它们命名呢?而人类的好奇心更是可怕,在我们强调“死者为大”之时,却有人为了一已私欲,亦或许是一时兴起去掘祖坟……
当然,以上只是对部分人的思考,这世上还是有不少的好人的。
清浦中学高一:jimha
中国文明的反思篇(六):读《反思中国教育》有感_600字
中国教育的近况和的出路或者说今后的改革方向是什么,这一直是在教育第一线工作者时常思考与探究的课题。这个学期我认真阅读了《反思中国教育》这本书,它以平实的文字,活跃的思想,开阔的视野,深刻的体会,说出了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育中碰到的问题并提出了值得思考的建议与解决的方法,对我触动很深。
我认为《反思中国教育》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不在它能指明一条中国教育发展的道路,不在它提供了什么点石成金的教学良方,甚至不在它痛切而焦虑的呼唤,不在它来自基层案例的鲜活,而在于,它提出了关系着中国教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真问题。
我走上教育工作岗位这十几年,在日常的教学中,我思考的很少很少。很少想过专家说的思想、办法,是否合理,是否需要批判。没有想过,也想不出,我自己到底是怎样做的。没有勤于思考的习惯,也就没有思考的能力。我看不清自己走过的路和正走着的路,只是盲目前行。课题研究,也是这样。不知道为什么要研究,也要做。其实教育中存在的不少问题,可能不是一线老师反思就能解决的,但是读完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我不想反思中国的教育,可我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生涯。
我现在刚上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对于刚刚入学的孩子,如何上好起步阶段的阅读课呢?我想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就必须打破以往语文教学的旧模式,彻底摒弃繁琐的分析,空洞的说教,代之以引导学生多读感悟,使一年级的学生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从而做好起步阶段的阅读课训练。
中国文明的反思篇(七):中华文明赞_450字
各位尊敬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明,书写着永不停息、对美好幸福的追求,展示着永不磨灭、对民主富强的探寻。
文明礼仪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乘车让座是文明,遵守排队秩序是文明,爱护公共财产是文明……
站在时代的今天,让我们暮然回首:一个民族,要独立、要生存、要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民族经济、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需要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更需要一种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这是支撑一个民族存在与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与精神支柱。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我们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新一代。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精神,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我们的民族精神蓬勃向上,我们的明天更加辉煌。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六年级:王冬明
中国文明的反思篇(八):中国文明梦_1000字
梦想,是生活中的定心剂,让我们不受诱惑、明辨是非;梦想,是人生的指路灯,引导我们不断向前、走向希望。梦想,是每个人心中那份最美好的向往、最强烈的动力。每个人都有梦,中国也有。
中国梦,是国泰民安、繁荣昌盛的幸福之梦;中国梦,是爱护自然、珍稀动物的和谐之梦;中国梦,更是人人相同、不分贵贱的平等之梦!我的梦,也是中国梦。我的梦,就是萦绕在每个地球公民心头的文明之梦!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在“百度”上搜查“文明的中国人”,可不料,搜索出来的结果十分稀少,且大多是都是一些诋毁中国人的一些不文明的事例,其比例几乎占恐怖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宁我十分恐惧,其中一条是这样说的:“在卢浮宫。当时一对法国夫妇和记者在凝视着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绘画时,忽然记者听到一句乡音:‘蒙娜丽莎就在前面那个厅!快走啊!’顺着声音望去,是一个20多人的中国旅行团。这个团瞬间炸开了锅!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满心欢喜,迈着‘急行军’的速度冲向挂着这幅名画的展厅。法国朋友惊讶的看着那堆人,惊叹道:‘中国人动静真大!’记者当时的尴尬是不言而喻的。等他们走到‘蒙娜丽莎’所在的展厅,发现一些中国游客把画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别的游客根本甭想靠近这幅名画。这些中国游客们相互招呼着,轮流与蒙娜丽莎合影。由于他们招呼的声音太大,博物馆的管理员走过来,提醒他们不要喧哗。”
看了这则消息,我惊呆了。中国人竟如此“粗野”?如果全中国人都是这样,那我们现在的中国岂不是和封建社会的中国如出一辙吗?难道我们的中国一直生活在这样一个“吵闹”的社会吗?不,那是极少数人!我在网上也看到这样一则新闻:那是一位头发满是银丝的老奶奶,一手抱着孙子,一手提着菜篮,车上早已坐满了人,看见老奶奶上来,一车的人,哗啦啦的全站起来让位。老奶奶很是感动,最后,老奶奶和他的孙子选择了一个靠近后门的位置坐下了。这一车的人,都会谦让,都是拥有美德的人。让我看到了美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在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文明:那次中午,我们班上的一位女同学被撞倒了,全身都是饭,她嗷嗷大哭。撞到他的人立即扶她起身,同学们纷纷安慰她,为她擦掉身上的饭,有的人也帮她打饭,她也不再大哭,微笑着看着同学们,我想他当时因该感到一股温柔的风吹暖了她受伤的心灵吧!
虽然不文明的中国人是少而又少,但我还是要警示他们,今后要做一位文明礼貌的中国人!
五年级:熊钰航
中国文明的反思篇(九):校园文明演讲稿:文明礼仪伴我行 _1500字
在一个国家中个人是主体。对于个人来说什么最重要呢?我想首先应该是具备文明素质,只有当每一个人都具备了文明素质,那么这个国家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
不久前,曾看到这样一则报道,说的是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通用英语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公共场所的各种标语大多是用英语书写。但其中的一些文明礼貌的标语,如“不准随地吐痰”、“禁止吸烟”、“不准进入草坪”等却用中文书写。为什么呢?人家回答:“因为有这些不文明行为的大多数是中国大陆的游客。”为此,到新加坡考察的一位中学校长语重心长地说:“不文明行为也是国耻。”不知大家是否记得,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国庆节后的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口香糖残迹,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上竟有60万块口香糖残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块口香糖污迹,密密麻麻的斑痕与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和庄严形成了强烈反差。
以上的两个事例表明,文明其实是由细节构成的,反思我们的所作所为可见文明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例如,在我们的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纸屑,教室里、校园内食品袋、方便面盒随处可见,甚至有的同学认为:反正有值日的同学和清洁工打扫,扔了又何妨;再例如有的同学在教学楼走廊上追逐打闹,走路推推搡搡习以为常;还有部分同学相互之间讲脏话、粗话,随意攀爬树枝,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的公共财物。我们常常忽略了社会公德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展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品质。事实上,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保证我们顺利学习的前提,也是树立健康人格的基础。在学校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学就可能目无纪律,不讲卫生,扰乱班级的学习环境。相反,如果我们养成了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习环境就一定是良好的、有序的。我们知道:一个学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才能构建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创设出优良的学习气氛。现在,我们正处于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我们在这个时期的所作所为,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自身的心理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就在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如果我们不在此时抓好自身道德素质的培养,那我们即使拥有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于人于己于社会又有何用呢?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谦谦君子,然后才是成才,我们要成为一个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文明就是我们素质的前沿,拥有文明,那我们就拥有了世界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记得一位名人曾说:德行的实现是由行为构成的,而不是由文字。无数事例表明,走向事业辉煌、开创成功人生的关键是高尚的情操。代表民族未来的我们,需要学习和继承的东西有很多很多,然而最基本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什么样的思想品质和什么样的道德水准去接过人类文明的接力棒。
南开大学校长在镜子上写了一句箴言:“面必争,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装。”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必须明白自己的仪表起码必须符合学校的气氛和学生的身份,保持大方、得体的仪表,是对老师同学的一种尊重。
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中学生。那么请我们每一个人管住我们的口,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斗殴;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我相信,经过我们全体师生共同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个文明美好的校园。试想假如全国每一个校园都共同创建文明校园,那么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将大大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将会大大加强,祖国的未来一定是繁荣昌盛、灿烂辉煌!
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臂膀。没有了文明,就没有了基本的道德底线。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说的就是学习应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人,学做社会人,清洁环境,文明校园,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校园处处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