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习俗8篇

时间:2018-10-29 来源:活动总结 点击:

第一篇土家族习俗:关于春节的习俗_3000字

  简介
  传说,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而且通常在大年初一出没。
  每到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便有了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磕头等活动和习俗。
 
    小年简介
  官府在腊月二十三,一般民家腊月二十四(又有:北方小年腊月二十三,南方小年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所以有一句民间习俗叫做"官三民四船五"。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
  祭灶
  古时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这种送灶神的仪式叫做"送灶"或"辞灶"。除夕夜,还要把"灶神"再接回来。因为,腊月二十三的晚上,要把灶王爷和祖宗的画像或照片挂在墙上,备好酒水、贡品,接受族人的祭拜,一直到大年三十。不过,祭灶时要把关东糖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让灶王爷别说坏话。
  趣闻
  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哪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此说法流传的比较广泛。
  春节习俗
  在送灶时,人们在灶王象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让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槽涂抹灶门,这叫"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讲坏话了,这实际上是民间一种伦理道德的自律。
  灶糖
  灶糖(关东糖)是一种麦芽糖又称麻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形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形的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寒冷,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其掂着虽然很重,但质料十分细腻。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年前习俗
  腊月二十四
  扫尘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史料
  据典籍记载,上古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腊月二十四"扫房",对庭院内外进行彻底的大清理。可见,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也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在冬季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传统美德。
  腊月二十五
  做豆腐
  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民间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其实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但有时人们也会买一大筐豆腐以吃其来充饥等)。
  接玉皇
  旧俗、新俗都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闲暇娱乐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照田蚕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腊月二十六
  俗话说"腊月二十六,杀猪割肉"或"二十六,割刀头",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腊月二十七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俗语。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腊月二十八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和各种春节张贴之物。
  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腊月二十九
  祭祖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中国由来已久。视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春节是大节,上坟请祖仪式也就格外郑重。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早晨请祖。据汉代崔

第二篇土家族习俗:土家族的摆手舞_800字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读罢清朝土家诗人彭施铎的经典传世之作,让人不得不遥想起当年鄂西、湘西、渝东一带盛极一时的土家歌舞之恢宏场面。
  摆手舞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活动规模庞大,以祭祀“八部大神”为主。小摆手活动规模较小,以祭祀各地土王、表演部分农事活动为主。大摆手是在摆手堂里举行的。摆手堂正中央,供奉着八部大神及其夫人“帕帕”的神像。摆手堂中间有一根高二十四米的旗杆,上面两面龙旗迎风飘扬。旗杆顶端的一只白鹤振翅欲飞。
  摆手舞按三年两摆的风俗习惯,于正月初九至十一日举行。每个村寨都要组成摆手“排”,每排人数不限,均设有摆手队、祭祀队、旗队、乐队、披甲队和炮仗队。
  首列是龙凤旗队,次列是祭祀队。由寨上德高望重的老者组成,多达二十余人。他们身着皂色长衫,手持棍、神刀、朝筒等道具,一尊者捧着贴着“福”字的酒桶,率领着担五谷、担猎物、端粑粑、挑团馓、提豆腐等祭品的人,随掌堂师行祭事,唱祭祀歌。
  祭祀队后面为舞队。男女老少皆可参加,他们均着节目盛装,手里分别拿着朝筒或常青树枝,列队入场。接着是乐队、披甲队、炮仗队。乐队分馏子和摆手锣鼓两种。再配以牛角、土号、野喇叭、咚咚喹等,奏出土家族节日的独特旋律。
  做完以上的程序,各队各排进摆手堂。进堂后先扫邪,后安神。每村寨的老者拿着神圣的铁扫把,开始谴责那些“大斗进,小斗出,缺斤少两”的剥削者。以道德的铁扫把清扫那些“起心害人,行盗为业”的民族败类,充分体现了土家族人嫉恶如仇,纯朴善良的美德。
  祭祀完毕后,礼炮三响,撼天动地,催人起舞,全场沸腾。人们在掌堂师的指挥下,整齐地变换着舞蹈动作,时而单摆,时而双摆,时而回旋,舞姿优美,刚柔并济,粗犷雄浑。
  土家族人的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良好美德,相融合展现出一幅富有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的艺术画卷。
 
    福建三明三元区三明市三元区建设小学六(1)班六年级:林晶晶

第三篇土家族习俗:关于清明的简介_250字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四篇土家族习俗:我的家乡_900字


  我的家乡是中国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家乡,长沙。
  长沙顾名思义是个沿海城市,可是它是内陆城市。长沙有许多的名胜古迹:岳麓山,橘子舟头,爱晚亭,浩浩荡荡的湘江,浏城桥楚墓,北津城遗址,马王堆汉墓,西汉长沙王室墓……
  长沙的特产是:臭豆腐,辣椒,腊肉,豆豉……其中,臭豆腐可是很有名气的。是毛主席很喜欢吃的。它闻着臭,吃着香,那里的臭豆腐炸完之后,吃着外焦里嫩,吃完之后再吃一个拔丝饼,把这两样全吃完之后,那叫一个爽。辣椒更是比这里的辣椒辣,如果你不是长沙人,是外地人那想吃辣椒就要买一个饼了,要不你吃完之后会变得像刚从沙漠里出来的人一样没完没了的喝果汁。腊肉配着米饭那叫一个香啊!你吃完一碗还会再吃一碗,直到你撑得实在吃不下为止。长沙的豆氏要配着辣椒一起炒才能弄出来一道豆氏炒辣椒,你别以为豆氏炒辣椒很辣,其实它一点都不辣,反而很苦。它配着米饭吃很能下饭。长沙还特产茶,孙云梦记九,永风俗:“人啜茗粥,着山屐。”茶,有凉水甜洒茶,凉水蜂蜜茶、糊米茶、姜汤茶、锅巴茶、绿茶、灯笼果茶、老叶茶、茶果茶,还有炒米茶、蛋茶等等。凡来人、来客、主妇必视其对象筛茶,层次级别颇有讲究。常客筛一般茶,贵客筛蛋茶、甜洒茶。夏天,天热口渴,山民用葫芦,竹筒提来沁凉清冽山泉,冲糯米、高梁甜洒,连洒糟一起喝。土家族喜养蜂,蜂蜜为居家珍藏,客来茶中加放蜂蜜,这是客人的口福。冬天,喜喝熬茶。茶用大瓦罐置火坑间熬煮,常年不离,是土家火坑中的“不倒翁”。熬茶多用老茶叶或茶果,汤色深红,香气扑鼻。糊米茶是将米炒成焦块,用布扎紧,放至开水中,待冷却后喝,有止渴解暑之功能。“住山靠山,靠山吃山。”这是长沙喝茶的经验小谈。另外还有湖南湘西青岩茗翠,湖南湘西龙虾花茶,湖南湘西茅坪毛尖
  最特别的还是湖南湘西杜仲。湖南湘西杜仲是一种药材属杜仲科落叶乔木,喜光,适应性强,皮为贵重药材。用它可强筋骨、补肝肾、益腰膝、除酸痛,还能降血压。《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都记载了杜仲的药效。
  我对家乡的感觉有好的,有坏的。好的是家乡是毛主席的故乡,可以了解的很多关于毛主席的知识。坏的是,家乡的空气污染很严重,所以我在家乡立下理想:长大后为改变家乡的污染,尽我自己的一份力。
                             
  河南省平顶山六中初一:谢梓鸿

第五篇土家族习俗:旅游名胜_1000字


  题记:我们于7月22日乘坐武广高铁参观湖南省最着名的景点。于7月25日回。
  张家界
  张家界市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武陵山有座威严高峻的山峰——天子山。天子山里有许许多多着名的景点,例如:贺龙公园,御笔峰,仙人桥……贺龙公园坐落在天子山内,里面有座由青铜做成的巨大贺龙的铜像,铜像高4.2米,重2.5吨。这是我国近百年塑造的最大的一座青铜像。御笔峰是最佳风景的景点之一,站在景观台眺望,见数十座山峰坐落有致的屹立着,傍晚的夕阳照耀在那些山峰上,显示出它的无穷魅力。仙人桥又叫“天下第一桥”,听当地导游说,这座桥是自然形成的,架在两岸悬崖峭壁之上,走上天桥,下面就是万丈深渊,令人头晕目眩。到当地参观的游客都纷纷赞叹,感受天子山的神奇奥秘。
  凤凰古城
  凤凰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古城,曾有一位新西兰着名作家称赞凤凰古城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凤凰县自古以来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居住的地方。凤凰古城分为新旧两个城区,老城依山傍水,清浅的沱江穿城而过,红色砂岩砌成的城墙伫立在岸边,南华山衬着古老的城楼,城楼还是清朝年间的,锈迹斑斑的铁门,还看得出当年威武的模样。北城门下宽宽的河面上横着一条窄窄的木桥,以石为墩,两人对面都要侧身而过这里曾是当年出城的唯一通道。凤凰古城当地的房屋是具有特色的吊脚楼,现在他们用来经营小生意。凤凰古城有一条着名的河流——沱江河,沱江河也是古城凤凰的母亲河,沱江的南岸是古城墙,用紫红沙石砌成。沱江河的河水很清澈,城墙边上的水很浅,小孩都在那儿戏水……
  刚天亮,凤凰古城一片宁静。太阳初升,小鸟在湛蓝的天空中飞翔,时不时传来叽叽喳喳的叫声。凤凰古城的铺子还没有开,正好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沱江河上小舟漂泊,当地居民在沱江河上洗衣服,她们背上竹篮子,用木槌棒打衣服,然后把洗干净的衣服放进竹篮子里,背上它,唱着愉快地山歌,一边走远了……
  傍晚,沱江河上的小舟返回到河岸上,夕阳笼罩着小山,那些阳光照射在河水上,被照耀的河水变成了橙黄色,河水边上的小鸭子扑打着翅膀,使沱江河一圈一圈地荡漾起来……多么惬意的时刻。到了晚上,凤凰古城逐渐热闹起来,街灯亮起来,沱江河附近的酒吧都开了灯,使那些房屋倒映在河水上。行人们来来往往,游客们在购买当地的特产,随街的小贩吆喝……
  凤凰古城被分为了两个世界:早上幽静美丽,晚上热闹繁华。
  结尾:这次旅行让我体会到了更多,能了解到当地的习俗特色,张家界和凤凰古城的游程值得一游!
 
    东圃中学初一:郝紫晴

第六篇土家族习俗:土家族的吊脚楼_600字


  踏上土家族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进了绿色的世界。远远望去,在一片绿色的土地上,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吊脚楼。这就是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的土家民居。
  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吊脚楼三边悬空,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靠柱子支撑,高悬地面既通风,又能防毒蛇、野兽,楼下还可放杂物。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吊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首先要备齐木料,用当地的方言说,这叫“伐青山”,备木料一般选用椿树或紫树,椿谐音“春”,紫谐音“子”。“春”“子”代表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接着是“架大码”,就是加工大梁及柱料,在梁上还要画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然后就是“排扇”,就是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
  榫头,排成木扇;最后是“立屋成柱”,主人选一个吉日,请左邻右舍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一心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来,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表示庆贺又一座吊脚楼的诞生。立屋竖柱之后就开始盖瓦、装饰房屋。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
  从前的吊脚楼将就朝向,坐西向东、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应该是全部都悬空,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式建筑。
  现在的吊脚楼比“干栏”成功的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这就是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吊脚楼。
 
    濮阳市华龙区实验小学六(2)班六年级:刘煜

第七篇土家族习俗:恩施土司城_450字


  恩施土司城里面有许多的着名景点,比如说:风雨桥、土司王府九进堂、钟楼、鼓楼、百花园、土家族民居等等等等今天,我就要介绍几个。
  我就先来说说土家族民居吧,这里是典型的土家族民居建筑—吊脚楼。吊脚楼多依山傍水而建,房前屋后多植果木与竹林。在绿树掩遇中,一楼挑出,凸显出“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这叫一开三间的单边吊脚楼。左面两间落在实处,右边一间悬空。左边一间是火房、中间为堂屋,右边是厢房。厢房下面有柱无壁,即所谓吊脚楼了。楼上干燥,用来堆放粮食。这样安排,既可以避免毒蛇野兽对人伤害,楼下又可以喂养牲口、安置粗重家具、堆放柴草,可算是一举几得。
  我再来说说风雨桥吧。这座仿古风雨桥,两座桥亭耸立在桥廊之上,飞檐翘角,画栋雕梁,十分精致美观。风雨桥多建于河流渡口之外,桥廊两边专设有栏杆和长座板,以供肩挑背驼的商旅行人歇气纳凉、遮阴避雨,因而称“风雨桥”。这座风雨桥显无挑担背力的行人过往,但确是游人歇息或休闲纳凉、聊天、摆龙门阵的绝好地方。
  这就是恩施土司城,怎么样,想不想来玩玩呀?
 
    东风小学三年级:冰蓝芳菲

第八篇土家族习俗:土家民族摆手舞_600字

  我是一名土家族人,我们这个民族有土家民族摆手舞,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土家族特有的土家民族摆手舞吧!
  摆手舞是土家族原始的祭祀舞蹈,在土家人聚居的地方,有专门跳摆手舞的“廊场”,土家人叫“摆手堂”。位于酉水河畔的来凤县舍米湖是摆手舞的故乡。“摆手堂”的地坪用条石镶嵌,平坦光滑。正中间再有一棵高大的桂花树或松柏树。“摆手堂”又叫“神堂”,是供奉祖先神位的地方。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之间,人们都要到这里举行祭祀活动,摆手舞是祭祀活动中的主要内容。
  摆手舞的舞蹈动作多是土家生产。生活。征战场面的再现:有表现打猎生活的“赶野猪”。“托野鸡尾巴”。“岩鹰展翅”等;有表现农活的“挖土”。“撒种”。“种苞谷”等;有表现日常生活的“打蚊子”。“打粑粑”。“擦背”等;有表现出征打仗的“开弓射箭”。“骑马挥刀”等。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舞蹈,流传在鄂。湘。渝。黔四省市交界的沅水。酉水流域一带,尤以酉水流域为甚。
  现在摆手舞的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有来凤县的大部分区域和宣恩。鹤峰两线的小部分区域;在湘西自治州的有龙山。永顺两县的大部分区域有其邻县的小部分区域;在重庆市的有酉阳。黔江两县的小部分区域,形成了以酉水河为纽带的土家摆手文化圈。
  作为一名土家族人,我感到深深的骄傲,为土家人的祖先的智慧而骄傲!
       厦门市湖里区寨上小学六年级 袁莹莹

上一篇:赛课系统8篇
下一篇:暑假学习9篇

扩展阅读文章

活动总结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活动总结推荐文章

活动总结推荐内容

香蕉文库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