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保育院值得看吗_延安保育院心得体会
延安保育院心得体会(一)
高一10班 殷亚楠
幸福,是母亲温柔的爱;幸福,是父亲坚强的身躯;幸福,是孩子的活泼善良;幸福就是拥有一个圆满的家庭……
1947年,延安保育院的几十个孩子离开了亲生父母,由保育员带领从延安炮火中撤退。旅长肖汉平接到上级命令,把营中教导员李楠从前线调来,派她和警卫员丁大勇保护这些孩子去解放区。孩子们都有着不同的身世: 东来的父母在前线打仗,亮亮的父母相继牺牲……仅有14岁的湘竹与老红军罗桂田,妇女赵玉霞担起了保育员的工作。李楠是不愿当保育员的,曾经的痛苦经历也让她无法敞开心去爱孩子……
但是李楠在看到了肖旅长对孩子的爱,得知亮亮母亲阵亡后,她的内心深受感触。罗桂田像父亲一样开导她,消除了她内心的隐痛后她终于明白了孩子最无辜。最后,在表彰保育员的大会上,孩子们叫李楠为妈妈。亮亮有了肖汉平爸爸和李楠妈妈,其他孩子也找到了各自的家。
在这个特殊的,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大家庭里,孩子们在罗爷爷,赵阿姨,小湘竹姐姐等人的照料与教导下,他们知道互相帮助,互相关爱,互相谦让……保育员们为了护送孩子不辞辛苦,前前后后,上上下下跑来跑去却没有一丝怨言。
印象最深的一部分便是赵玉霞为了不让行走的一行人暴露,忍着痛去捂自己唯一的儿子,孩子最后都休克了,差点再也醒不来……她不仅是一个人的母亲,更是所有保育院孩子的母亲,她是伟大的,无私的……
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孩子们都能乖巧懂事。而在如今社会,有些孩子就是家里的小皇帝,需要父母亲供着,捧着。不懂得心疼父母,只知道一味的吃喝享乐。和电影中的孩子对比起来我们是多么的幸福。有父母的疼爱,有一个完整,幸福的家。我们又怎能够不好好学习,成天惹父母生气呢?
电影虽短,但却意味深长。从今以后我们要懂得知足,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毕竟我们还有这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家。
作者:殷亚楠,女,生于2001 年 1月,陕西省延安市延长县人,现为延长县中学高一十班的一名优秀学生。为人朴实大方,性格开朗向上。闲暇时喜欢阅读书籍,热爱文学,经常和朋友探讨交流优秀作品,在校创作的文章多次获得嘉奖。
延安保育院心得体会(二)
谢立新
看完《延安保育院》,我坐在位子上站不起来,久久不能自拔。
1937年,希望的种子在爱的呵护与召唤中奔向了革命的圣地延安,毛泽东亲自题词"好生保育儿童"、"好好学习,好好玩耍".
局势变得越来越严峻 ,紧急情况下,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保育院所有人员必须立即转移。就在转移当天,又有一个孩子被送到保育院,可保育院再也没有能力多带走一个孩子,院长妈妈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就在这时,院长的孩子跑到妈妈身边说:"妈妈我留下"孩子稚嫩的声音像刀一样刺入我的胸膛,我喘不过气来,眼泪哗哗留下,抽噎不止,我哽咽了许久。在转移的过程中,院长妈妈为救落水的孩子,被滔滔河水卷走,保育院的孩子们声嘶力竭的喊出;妈妈…
此时此刻,我想说点什么,可再也说不出了,只有视线模糊。
院长、孩子把生让给别人,把死留给自己,究竟为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留给你、我不尽的思考。
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延安岁月用留下的清晰记忆,镌刻了生命的不朽誓言
那个时代许多人向往延安的根本原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他们想要自由!
生命在这片土地,绽放出的是生命和人性化的万丈光芒;展现出的是一种生命的永恒之态。
其实并不是我们缺少幸福,只是幸福需要一个对照。曾经被保育院安全转移抵达西柏坡的孩子们,在时光的穿梭中慢慢变成了半百垂旬的老人,与当年亲身经历了那段岁月的老人们的真实合影,交汇出一幅意味深长的画面。中国几代人为之奋斗的红色延安精神,将随着孩子们幸福的笑声代代相传。
延安保育院心得体会(三)
生命的摇篮
坐在偌大的剧院里等候节目的开场,等待的过程中周围同事谈论这两天参观梁家河、枣园、杨家岭等革命纪念旧址的感受,革命先辈工作生活的地方是如此的简朴、艰苦。剧院里,不断有成队的人进来,不一会剧院就座无虚席。
灯光渐渐暗下来,观众把视线投向舞台。舞台上有黑影在游,微光慢慢洒向黑影,渐渐的画面清晰了,是我们的革命战士在舞动。崎岖不平的地面,他们像飞翔的鸟儿一样自由的舒展身体。突然,飞机轰鸣,炸弹坠落,爆炸声淹没了整个剧场,座椅跟着在颤抖,战士们一个个倒在地上,没有一个活着。音乐的节奏加快,我的心突突的跳,整颗心都悬在半空焦急的盼着奇迹,脑子里不停的询问战士们怎么不找地方躲起来,为什么全都倒下了,为什么敌人的飞机来的这么突然……"醒醒吧,孩子,当时的战争有多残酷,战士们生活的艰苦程度令我们难以想象,更不要说敌人的装备强过我们多少倍,一个声音仿佛在耳边响起".我知道,我当然知道,可是我还是希望奇迹可以发生。是的,奇迹真的发生了,在倒下的战士中,有一个孩子,一个被妈妈身躯保护着的孩子活了下来,这是生命的希望,这是革命的顽强。孩子来到了延安保育院,只带着妈妈的一顶帽子陪伴他。内心的伤痛让孩子不愿意融入集体,是保育院的同志们用妈妈般的爱温暖着孩子,呵护着这颗稚嫩的心灵,渐渐地孩子内心的伤痛被无私的革命母爱抚平。
前线战火连天,硝烟弥漫,我们的战士临死前渴望亲眼看到自己从没谋面的女儿,亲手抚摸下孩子的脸颊,亲耳听见孩子叫他一声"爸爸".多么平凡朴素的愿望,然而在战乱的年代,对于革命战士来说又是多么奢望的愿望啊。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不断的冲击着我们的视野,周围同志擦眼泪的动作频频,革命战士是在用生命保卫着新中国的阵地,保卫着祖国的孩子,前赴后继不屈不挠,为的就是革命的胜利。,我知道身为党员的大家此刻恨不得冲上去拿起机枪扫射敌人,拿起手榴弹扔向敌人的心脏,为我们的战士添一把力。
突然战火来袭,保育院的孩子们必须转移,但是新送来的孩子超过保育院同志的最大转移量。路途艰险,为确保孩子们能安全转移就必须留下一个孩子寄养在老乡家里。可是孩子们都还小,这一去还不知道能不能再回来,留下谁呢,谁又忍心把一个孩子留下呢。内心极度痛苦的挣扎下,院长决定把自己的孩子留下来。都说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一块肉,身为母亲谁不希望孩子跟着自己,能够天天照顾她,疼爱她,护她周全、健康、平安。留下自己的孩子,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与革命精神才可以做得到,尽管心如刀绞但她必须扛起保育院孩子转移的任务。院长甚至连痛苦的时间都没有,她必须坚强,尽管她刚刚失去了丈夫。
剧院出奇的安静,没有一点杂音,好像偌大的剧院只有舞台上的英雄。飞机的轰鸣声、炸弹的坠落声、爆炸声响彻剧院,舞台上战士们倒下又有新的战士站起来。革命的旗帜屹立不倒,革命的力量如黄河般汇聚壮大,波涛汹涌,战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孩子们的童年,在那样的年代里,这是多么感人的信念和理想。正是因为这种革命党人的崇高理想,先辈们凭着小米加**,凭着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战胜了敌人的飞机大炮,这是历史的传奇,也是历史的必然,胜利是属于人民的,是属于新中国的。
节目结束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泪痕留在每一位同志的脸上,我知道这是革命的眼泪,这是延安精神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