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丁忏悔录4篇
奥古斯丁忏悔录一:心跳_900字
曾经读到:“阅世的树,飘落下憬悟的思想之叶,叶片闪烁的是金色的光泽。”顿觉:原来只有反复思量,才能真正体验人生春花秋实的睿智!
曾几何时,自己也开始喜欢探索先哲们的脚步;聆听他们的激情澎湃;感受哲学殿堂的魅力色彩。当我蜷缩在屋内的一角,沉醉似地狂想“我是谁?我又将何去何从?”或是当我依靠于窗前,迷恋似地遥想“我与宇宙彼此吸引”,抑或是当我紧盯着杯中茶水发呆似地畅想“人生何尝不如茶?”……
“不管他的思想对象是什么,他总是想着自己的死”
每当空虚寂静时,人总容易胡思乱想起来。就像自己曾被苏格拉底“为了有意义的生而选择死”所震撼;也曾为“庄子梦蝶,来世想化蝶”的奇异构想所惊讶……看得多了自己也仿佛沉浸在这思绪随意飞扬的神秘海洋,渐渐学会反复体验感悟、试着感悟。在我眼里“人生自古谁无死”,一个人的消失或许微不足道得犹如一片树叶,无声无息地离开,但也不必抱怨什么,因为只要是树林,有落叶也会有新芽,本无遗憾。毕竟自己的生命还可以在另一个人身上延续,这也是一种慰藉呀!
“懂茶之人必定是‘精行俭德人’”
有人会把人生比作水,漫漫流淌着,的确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自顾自地走掉。”一切看似如此平淡,但我不禁质问:若是加入了茶叶的清水呢?茶叶优雅地盘旋迂回于其中,久而久之还散发出阵阵幽香,由远及近,由淡渗浓,不就像那融入了酸、甜、苦、辣、爱、恨、情、仇的人生吗?不再平淡如水,而是香郁似茶,弥漫开人类永恒的智慧结晶!
“宇宙藏在我心,我心如宇宙”
每当仰望苍穹,心中思绪总是难以平抚。宇宙广袤无垠,未有际涯,让人看了心在“驰骋”。自古以来人类智慧的门闩在仰望天际、审思天意中开启的有多少啊!柏拉图创建了第一个庞大的欧洲哲学体系;孔子“尊天命”而行;庄子以为“天地与我并在,万物与我唯一”……一切的一切,先哲们的精神仿佛总发轫于仰思茫茫苍天。而对我而言,在宇宙面前,自己那样渺小无助,不光是肉体连整个心灵也被其包围着。我们内心的宇宙心能做到和她同样“包罗万象”吗?这时奥古斯丁、卢梭的两本《忏悔录》浮现于脑海中,这些勇于剖析自我的大师或许就能给我答案。这些作品是灵魂和思想不断沉淀的艺术瑰宝,它们的价值就在于反思的真诚,是真正分享拥有过人生的“憬悟之叶”。
奥古斯丁忏悔录二:《傲慢与偏见》读后感_900字
简.奥古斯丁的力作《傲慢与偏见》在将近200年的历史中,折服过众多的善男信女,通过解除傲慢与偏见给正常沟通造成的障碍,最终演绎出有情人终成眷属,在世上传为佳话。
起初读《傲慢与偏见》是为了消除人们对我的偏见,尤其是剩女们对我的偏见。
昔日的堂堂清华博士后怎么做起剩女的文章?沦落到这地步?鄙视之意溢于言表。
曾经我从事水资源项目的时候也有不少人疑惑,为什么不为诺贝尔努力,做没有技术含量的水?我当时回答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能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多大的效益?我就算获得诺贝尔奖能够创造这么大的效益?
知识的价值在于它能够给社会带来多大的益处,而不在于荣誉、科技水平等,虽然也有这种因素,但毕竟不是核心的价值。那么给国家带来1-2万亿直接经济价值的水问题的解决应该远远超过获得诺贝尔奖的价值了!如果考虑间接价值恐怕怎么也有5-6万亿吧。所以,我当时就能够义无反顾的执着地追求。
对剩女的问题而言,虽然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也许妇女的婚恋早已经不是唯一的生活目的。但是在任何社会,尤其在现在的我国,婚恋仍然是大多数女人的生活最主要的部分,甚至是全部。最少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如果在很多方面很出色的女孩因为各种原因一时嫁不出去甚至终身嫁不出去,那么可以肯定的说耽误她的终身。如果我能够帮助找到意中人,过着美满的婚恋生活,那么在某种程度上说挽救了她的一生。因为婚恋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使她享受天伦之乐,也可以帮助她在事业上更有信心。如果我解决一群人甚至一个群体的问题,那么这一事情的社会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
当然,我相信绝大多数剩女是最后不会选择嫁不出去甚至终身嫁不出去的!那么在大多数剩女认识到婚恋在她人生中的价值的一天,客观的经济效益也是可以预期的。这样通过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不仅可以挽救我,也许还能够挽救我的事业。
在《傲慢与偏见》文中,我没有想到自己也受到很好的教育,原来我自己的傲慢也是沟通的主要障碍之一。虽然我也是时常告诫自己尽量避免无谓的错误,消除不该有的误解和损失,但是毕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呀!最要命的是我自己有足够的理由并且确信我的观点的时候就是很难做到给人不“傲慢”的印象。我只好更努力学会倾听的艺术消减不良后果了。
奥古斯丁忏悔录三:学 自由 疑_550字
所谓学,即学习别人的东西,借鉴别人的学问以增长自己的知识。
然而,在“学”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自由与质疑。
古罗马神学家奥古斯丁认为:宁做老鼠,不做珍珠。因为老鼠有生命,有发展的潜能,有行动的自由。可见,自由之可贵。自由是所有生命的源泉,自由是生命最辉煌的本质。笼中的画眉鸟唱不出动听的歌曲,自由的蝴蝶尽可以翩翩起舞。太阳升起又落下,玫瑰开放有凋谢,它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人生也是如同这天上的太阳和这大地上的玫瑰。正如在子宁做自由的“污水中的乌龟”,也不愿做被供奉在庙堂中的无生命的神器。
学,是需要自由的,只有自由了,人们才能优质的。然而,学,又是需要质疑的!
北宋教育家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李四光亦说过:“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剑桥大学里,有位大哲学家穆尔。维特根斯坦和罗素都是他最好的学生,有人问穆尔谁是他最好的学生,他毫不犹豫的说是维特根斯坦。原因是他在上课时总是有出茫然的神色,而罗素已经没有问题了,没有质疑了。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果然超过了罗素。如此可见,质疑的重要为非一般可以比拟了。
自由,是你与生俱来的权利,而质疑,则是你有效学习的前提。因而,更要努力的学,而学的结果,就是忘掉别人的东西,而后剩下的那一小部分。
故而,学,便要自由,便要质疑,高效的学习,便是自由与质疑的有效结合。
初一:孙希铭
奥古斯丁忏悔录四:马丁·路德的故事
马丁·路德坚决抗议罗马天主教会,发动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1483年他出生在德国的艾森斯莱市。他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曾一度攻读法律(显然是根据他父亲的建议),但是中途辍学,成为一名奥古斯丁教团教士。1512年他从维腾贝格大学获得神学博士学位,此后不久就在该校任教。
路德对天主教会的苦衷是逐渐产生的。1510年他去罗马旅游,耳闻罗马牧师的贪污腐化和世俗观念,他感到震惊;目睹天主教会实行的受贿赎罪,他极其愤怒,公开表示抗议(赎罪是天主教会赐予的对罪犯惩罚的一种宽恕;包括减少罪犯必须炼狱的年限)。1517年10月31日,路德把他着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张贴在维腾贝格大学教堂的大门上,在该书中他深刻地批判了罗马教会的贪污腐化,特别是维恕罪行为。路德把《九十五条论纲》送给美因茨市大主教一份,此外还把论纲印刷出来,在该地区进行广泛散发。
路德抗议教会的范围迅速扩展,他很快就否定了教皇和总教会会议的权威,坚持只接受《圣经》和公理的指导。可想而知教会是不会仁慈地看待这些观点的。路德被传叫到教会官吏面前,经过多次审判,将他解职,并根据他的《蠕虫的饮食》一书(1521),最终宣布他为异端分子和犯法分子。他的着作均被查封。
按照惯例路德有遭受火刑的危险。但是他的观点在德国人民和许多德国王亲中赢得了广泛的支持,这种支持足以使他避免遭受任何严重的犯罪刑罚,不过,他还是不得不隐藏了大约一年时间。
路德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的最重要的着作之一是《圣经》的德泽本。这无疑会使任何识字的人都有可能亲自学习《圣经》,而不依赖教会及其教士们(顺便提一下,路德把《圣经》译成了华丽的散文,对德国的语言和文学产生了影响)。
当然路德的神学不是用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他的主要思想之一就是只信仰释罪①学说,一个源自圣?保罗作品的思想。路德认为人生下来就会因犯罪而身败名裂,因而只靠优秀的作品是不能把他从永久性的身败名裂中拯救出来的。灵魂的拯救只有通过信仰,只有靠上帝的慈悲才能实现。如果是这样的话,靠行贿来赎罪显然是歪门邪道,毫无用处。传统的观点认为教会是基督教徒个人和上帝之间的必不可少的调停者,这种观点实际上是错误的。如果人们遵循路德的学说,就会即刻从理论上使罗马天主教完全无立足之地。除了对教会的主要作用提出质疑外,路德还对教会的许多具体信仰和实践提出反对意见。例如他否定了炼狱的存在,否定教士应该过独身生活。他自己于1525年与一个先前的修女结了婚,他俩共有六个孩子。1546年路德在对家乡艾森斯莱市的一次访问中去世。
当然马丁?路德并不是第一位抗罗教的思想家,早在他一个世纪以前就有波希米亚的简?赫斯和十四世纪英国学者约翰?威克利夫。实际上十二世纪法国人彼得?瓦尔多也很可能被认为是一位早期的抗罗教徒。但是在这些早期的运动中,无论哪一个的影响都基本上局限在本地区。1517年,对天主教会的不满情绪非常普遍,以至路德的话如同燎原的火种,立刻点起了抗议的烈焰,迅速遍及欧洲许多地区。因此路德理应被认为是宗教改革运动的主要发动者。
当然,宗教改革运动所带来的最明显的结果是建立了各种不同的新教派。虽然新教团体只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而且不是它的最大的分支,但是它的信徒仍比佛教多,事实上比大多其他宗教都多。
宗教改革运动所带来的第二个重大结果是随之而来的在欧洲广泛进行的宗教战争,其中有些是叫人难以相信的血腥战争(例如从1618年到1648年的德国三十年战争)。即使不考虑这些战争,在随后几个世纪中的欧洲政治舞台上,天主教徒和新教教徒之间的政治斗争都起着一种主要的作用。
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欧文化发展中还起着一种微妙难言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带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许多不同的国家都接受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思索其他学说也比以前安全了。
还有一点也值得一提。在列入本册的人物中,来自英国的比来自任何其他国家的都多,德国屈居第二位。从整体来看,本册的确主要是被来自北欧和美洲的新教国家的人物所占据。但是人们可以看到,其中只有两个人(古腾保和查理曼)生活在1517年以前。在这个日期以前的列入本册中的大多数人物都来自世界其他地区,而生息在今称新教国家的各族人民对人类文化和历史做出的贡献比较小。这显然表明在过去的四百五十年中这些地区出现了大量杰出的人物,而从某方面来看,这一事实是由新教即宗教改革运动所引起的。也许在这些地区实行较多的思想自由是一个重要因素。
路德并不是一位完人。虽然他自己是一位宗教信仰的叛逆者,但是他却丝毫不能容忍在宗教问题上和他持有不同意见的人。也许就是在一定的程度上由于路德不容异说的榜样,才使得宗教战争在德国远比其他国家如英国激烈和残忍。此外他凶狠野蛮地反对犹太人。他极其恶毒攻击犹太人的作品也许有助于为二十世纪德国的希特勒时代开辟道路。
路德经常强调服从合法民权的重要性。也许他提出这一点的主要动机是反对教会干涉政事(人们应当记住宗教改革运动不仅仅是一场神学论战,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民族主义德国对罗马的一次反抗。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这种原因路德才赢得了德国皇帝的大力支持)。但是不管路德的动机如何,他的声音看来使许多德国新教徒在政治问题上接受了专制主义,这样路德的作品也可能为希特勒时代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