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名著有哪些_法国名著《忏悔录》的读后感
【文章导读】 “我现在要做一件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效仿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读《忏悔录》有感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篇一】读《忏悔录》有感 偶尔读到一本介绍伏尔泰的书,里面当然少不了卢梭,我饶有兴致地读完了其中关于他们二人纠葛的部分,心中始终激荡着一种淡淡的喜悦,倒不是这本书写的有多好,至少其中有若干观点我是不赞成的,更多的还是因为一直徘徊在心中的那个影子-----卢梭。
介绍伏尔泰的书,就一直颂扬伏尔泰,若他有什么让人争议之处,就替他百般辩解,在他与卢梭的争斗中贬低卢梭,连卢梭一开口就成了鼓吹了,介绍卢梭的书则正好相反,看着实在是很有趣。一面为两位启蒙巨擘的魅力所折服,一面也感叹个人的主观喜好在相同的人和事上有那么的不同,居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不过转念一想,在人文领域,相反的观点真是太常见了,还有吧卢梭骂得一文不名的呢。我自己到觉得这些褒贬并不妨碍两位启蒙巨人的伟大,倒是这些知识分子表现得可爱极了。那位作者,一边得意地介绍伏尔泰的宽容原则,一边努力地贬抑卢梭,似乎有点缺乏他所推崇的宽容原则。我佩服理性而又精力充沛的伏尔泰,但更喜欢真诚且有真性情的自然之子卢梭,伏尔泰在他的时代叱咤风云,但已跟随他的时代一起成了历史,而卢梭不仅在当时推动了大革命,更在后世青春焕发,在诸多领域发挥着持久的影响。托尔斯泰说的对,卢梭是不老的!
确实有很多人把卢梭骂得一文不名的,有的还说得极为难听,不堪入耳,罗素在《西方哲学史》里也没放过他,说他欠缺一切平常道德。我不在乎他们在评价时是否带着公正之心,也不太在乎实际上他们的观点有多少接近真实,他们的学术,与我关系不大。不论他们骂得多么凶,我依然那么喜爱卢梭,只觉得他就在我的身体里,成了我的一部分。卢梭只有一个,阐释方法却每人都有一种,他们有他们的自由,我也有我的自由。
究竟我为什么喜爱卢梭呢?我有时也会让这个问题困惑,但至今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也许最大的原因在我身上。我隐约记得在十一二岁时,我已在想一些问题。有一天中午时分,我从中学门前的公路走过时,我就想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最重要的条件是他愿不愿意,而不是做这件事的利弊或是别人的评价。在以后记得清晰的日子里,我都是按照这条并不清晰地原则在做事,以至于我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和别人起了矛盾,而且在内心变得很敏感。这时候我几乎没读过什么书,名作家可能只接触过鲁迅,外国名家就别提了。当我第一次读到卢梭时,我在他如涓涓细流般平静的的倾诉里看到了如狂风暴雨般奔泻的情感波澜,我少年时隐约感受到的原则被他用如椽之笔表达出来了,而且内容是如此丰富,简直就是一块新大陆。就像一个人在黑夜中对着远方呼喊,突然听到了回应,但并非来自群山的回声,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生命的温情语言,年轻的心该有年多么欣喜呀。一个伟大的人在我内心被供奉起来了,卢梭成了我心灵的导师和朋友。当我一个人时,总有一个法国老人在我的脑海里徘徊,使我内心平静,而且总带着淡淡的喜悦。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人理解我支持我,让我时时会感到一种幸福的战栗,虽然他是两个世纪前的启蒙巨擘,而我只是一个无名小卒。
那些批判卢梭的人,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卢梭的伟大。卢梭在政治和教育上贡献很大,不过我那些我暂时还没有兴趣,我相信仅仅只作为一个作家,他也会流芳千古。他那些真诚的文字是我前所未见的,从来没有一个人像他一样袒露过自己的灵魂,也没有人如他一般真实地抒发过自己的内心情感,他的《忏悔录》和《漫步遐思录》真的是每一次读都能使我感动。读过卢梭,我再也不用遮遮掩掩写日记了,终于可以轻松地和自己说心里话了,也不必为自己在心里十分珍视感情而感到难堪了。在集体主义气氛浓厚思想保守的中国,是两百多年前的这个法国老人帮助我发现了自我,使我能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安然地度过了躁动不安的青春期。
随着年龄增长,我进入了大学校园,对卢梭有了更多的接触,也有了更多的思考,不再是像之前那样盲目的崇拜,因为即使是儿时的那条简单原则也是存在着重大的漏洞,但是我读得越多,就越喜爱卢梭,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一切都睡去了,常常是他还在我的心里,用忧郁的目光温柔地看着我。
卢梭是不老的!
【篇二】读《忏悔录》有感 几乎是就着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啃完这本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冗长的书,昏昏沉沉之间莫名看到了飞蛾。这个意象向来使我想到宗教,尤其是草鞋荆冠的基督。在我看来,自身的焚烧和光焰何尝不是一种对他人苦难的承担与救赎,燃尽生命去祈求主对众生的怜悯。“忏悔”是有浓郁宗教意味的字眼,卢梭沿用了奥古斯丁的书名,却将奥氏书中典型的神学文风一点点消解,将纯粹拉丁文式的忏悔变成了纯粹法国式的忏悔,那便是从规制走向自由、从超然走向世俗的松脱。尽管如此,我仍然需要在弥赛亚面前承认自己的不敬,因为一直以来,意识中的“忏悔”并非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书本中那般纯净,而是杂陈了许多灰尘。
“末日审判的号角想吹就吹吧;我将手拿着此书,站在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我将大声宣布:‘这就是我所做的,我所想的,我的为人。’……上帝啊,把我的无数同类召到我周围来吧,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丑恶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可鄙而羞愧。让他们每一个人也以同样的真诚把自己的内心呈献在你的宝座前面,然后,看有谁敢于对你说:‘我比那人要好!’”
哲学上的卢梭总给人咄咄逼人的感觉,他对契约自由的解读使少年时的我热血沸腾,但年岁渐长,我已不会轻易说出那时的想望。近来读他的《忏悔录》,开篇仍旧给人这样的印象,表面看来崇高且无畏,我却在这光鲜之下看到了和他书中内容同样的东西,苦涩与复杂的心情穿行其中,这与纯澈的忏悔几乎背道而驰。
合上书页,关掉灯坐在黑暗中沉默,感觉身旁有成群的飞蛾腾起,朝向一个模糊而未知的光点,本能地前仆后继,吞没复重返。那一刻,我也隐约听到了巴别塔轰然倒塌的声音。
《忏悔录》的伟大之处在于用事无巨细的描写和相对直白的揭露让无数人看到了自己一生某一时刻活生生的镜像,法国小镇的初阳如水流,家庭音乐会的嘈杂与和美,光线斑驳色彩,一颦一笑那样可触可感,令人唏嘘。俄狄浦斯在胸中初醒之时的羞涩与窃喜,也许每个曾是少年的人心中都藏有一个瓦朗夫人,亦母亲亦恋人,无论这是现实还是永恒的梦幻;为了一口面包而出卖理想乃至灵魂,兜转之间迷在当途,所热爱的一切都被他抛弃,惟乌黑的泥沼相伴,深处有妓女带有烟草味的荡笑和似乎永不可触及的地平线的光亮。凡是真正生活过的人都明白,生活的过程是无限的灵魂在有限的世界中碰撞的过程,妄图摆脱规制以至伤痕累累,侮辱与损害劈头盖脸而来,只是你如何去平衡,史铁生曾说过,人的本性倾向福音,但人的根本处境是苦难,抑或残疾。
但这一切与忏悔无关,我想。事实与回忆的区别使得当下与过去被永久地分开,我们活在时间中的重要标志就是还能拥有用不可被重复的回忆。于是我们自己动手将当下与过去连结起来,却在这个过程中将当下与过去变得不再那么真实。
我们可以在年已耄耋的某个时刻猛然忆起平静而新奇的童年,莽撞灰暗的少年和胶着缓慢的中年,当下的不自知在将来也许终会被破解,但破解后的一切都将不同。回忆终究是一种美化,对往昔罪恶的揭示又何曾没有为忏悔而忏悔的不自觉的加工。忏悔本就是一项极其私人的事,各种因果皆忏悔者自身可知。绝对赤裸裸的坦诚无论对当事人还是受众都是几乎无法承受的,因此需要这种所谓的美化去欺骗,或者去缓解坦诚带来的尖锐的矛盾,我们追求坦诚,却在完全敞开心扉之时纷纷受伤,何以解之。
当初人类在示拿地修筑巴别通天塔,被耶和华视为狂妄之举,于是各部族的语言被神力变乱,从此人与人之间由于语言而产生的隔阂从未被拆除,爱总与谎言相生,美好与纯真总与猜忌并存。史铁生亦曾说:“孩子,这是你的罪孽,这也是你的福祉。”我们终究无法绝对坦诚,对己对人都如此,但这样的困厄带给我们芦苇般挺立思考的身体。语言虽是天赐,也永远不够有力,面对过去与未来,它永远无法冲破自我的牢笼去追求绝对的纯洁。所以忏悔永远是小范围之内的事,它兴许可以影响一批人,却无法被提升到一个普遍价值的高度,毕竟这个世界的准则太多了,我们无由随意评判对错。
在当事人,跳出年月的局限去看自己数不清的罪孽,试图忏悔的过程中掺伴着决意忍受偏见和惊愕的决绝,与如释重负的轻松,与此同时,仍有语焉不详的优越感隐隐闪烁。这种优越感使得他们的回忆多少被夸大,希望凸显的细节纹缕毕现,不利于叙述的情态被一一模糊。我始终认为,文人式的书面体忏悔比起普通人在神父面前支支吾吾的口述,未必见得更加坦诚,之所以那样可读,多少是由于遣词造句的优美。在受众,品尝他人罪恶的同时,由于惊异和恐惧造成的奇特心理使得他们将敢于如此开诚布公地谈论自己罪恶的人视为高尚而可遵循的模范。模范是带有光环的,殊不知他们也许和我们一样,有着最琐碎的欢喜与焦虑、美德与卑下。光环后的一切未必尽是美好。
作为一个不愿被任何宗教般的狂热思想所束缚的人,作为一个视理想与价值、自然与自由为生命的半吊子人道主义者,隐约感觉到近年来自己在追求所谓人道的同时灵魂深处的种种冲突,所以对这样的崇拜,我始终警惕,始终宁愿打碎幻想,看那些伟大的头脑最真实的状态。任何不加判断与深思熟虑的崇拜只能是崇拜而已,那是一种思想媚俗,对方是被涂抹了金粉的偶像,让人联想到某些年月的某些个人崇拜,其实这是人天性里对强势的一种不假思索且不理智的懒惰和依赖。试图逃出这种依赖是痛苦的,因为独立思考是痛苦的,而我宁愿享受这种阵痛,而不愿被冷冻起来混沌一生。
我想卢梭的见识必然比我深刻不知几何,他必然深知写作与心灵忏悔之间的距离,不仅是语言与思想之间的鸿沟,更是自我与灵魂之间的摩擦。就算是经过译者二度创造的中文版《忏悔录》,行文也依旧漂亮,能见法语优雅严谨的风范,想来语言结构中有不少功夫在。但写作的过程中,他必然非常痛苦,不仅仅因为忏悔的艰难,更因为游走在坦诚与躲避之间的负罪感。而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更有一种痛苦,想时时刻刻逃离对忏悔的美化与加工,却不得不拜倒在上帝脚下。“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仔细审视,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与梦想”,卢梭的文笔下我每每总看出隐藏着的这一句,忏悔亦是如此,那是个人竭尽全力想要达到的袒露,一生的秘密尽在于此,却仍旧加叠了层层密码。
我不信神,思想太过驳杂,只希望坦诚,仅此而已,却不知这巴别塔何时能够建成,有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建成。这也许是一个太过缥缈的空中楼阁,但我仍这样企盼着。
【篇三】读《忏悔录》有感 午后闲来无事,随手翻开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的《忏悔录》(Les Confessions)第二部,看到了这样一个十足精彩的故事。卢梭在威尼斯时偶遇了一个足以令人眩晕的女人,卢梭说她“十分漂亮又年轻,光彩照人,服饰艳丽步履轻盈利落,”,她第一次见到卢梭,就爱上了他,“往我怀里一扑,把嘴唇贴在我的嘴唇上,把我搂的几乎透不过气来。那双东方型的大眼珠把火一样的热情射进我的心里”而这个美女之所以对卢梭如此地激情,只是因为卢梭长得像她曾经的情人,而她“自己太傻”,把旧情人丢掉了,现在要拿卢梭代替旧情人。卢梭在女人面前经常是有着很深的羞怯感的, 但是这次也禁不住火热的激情之燃烧。他写到:“虽然先是一阵惊讶使我不知所措,但是肉感之乐很快就把我迷住了”,“我醉了,毋宁说是发狂了”。紧接着这个美女又说,由于她很爱卢梭的缘故,以同样的理由作为回应,卢梭也得爱她。她高兴爱卢梭多久,卢梭就得爱她多久,将来即使有一天她把卢梭扔了,卢梭也得耐着性子等着她。她这样说,当然也会这样做到云云。卢梭带她去参观玻璃厂,她毫不客气得要了一大堆东西,心安理得的让卢梭替她买单。但是她随心所欲地到处赏佣人们小费,花的钱比卢梭花的还要多得多。卢梭说她这种挥霍金钱的潇洒劲儿很明显的显示出她是把金钱看得连粪土都不如。读到这里,一个类似陀思妥耶夫斯基(Ф.М.Достоевкий)《白痴》(Идиот)里面的娜斯塔霞那样,把想要包养她的土豪给她的十万卢布扔进壁炉里面燃烧的女人形象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她们的灵魂是如此的洒脱,甚至有些李太白“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的味道,这种狂放不羁的气质令很多男人也自愧不如。
紧接着的故事是到了晚上,卢梭送这位美女回家,很惊奇地发现她的梳妆台上面放着两把手枪。卢梭很不解地对她问道:“这是做什么用的?你身上已经有的是要人命的武器了,可比这破东西要厉害多了!”(这话说的很机智)结果出乎意料,美女以一种天真高傲的口吻答道:“凡是我不爱的人,我对他们表示开恩的时候,我就要他们出钱来补偿他们带给我的厌烦。可是我虽然能忍受他们的爱抚,却不能忍受他们的侮辱。谁对我失礼,我就给谁一枪!”
读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新浪潮电影导演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的经典名片《祖与占》 (Jules et Jim)里由让娜•莫罗 (Jeanne Moreau)扮演的女主角凯瑟琳。她在收拾自己的行李时要特意带上一瓶硫酸,Jim问她这是干吗用的,她回答道:“这是专门用来淋说谎男人的眼睛的!”当Jules 说出“身为妻子,忠贞很重要,丈夫一方反而次要”时,她为了表示抗议,就纵身跳入了凌晨两点冰冷的塞纳河,这子狠劲儿是不是很像卢梭的女友?Jules评价凯瑟琳:“她是个幽灵,不是一个让男人拥有的女人。”(这话说的在理)影片的最后,凯瑟琳终于纵情燃烧了自己,开车和Jim冲入了河中。
这些迷幻的女人的灵魂已经摆脱了地心引力的控制飞入太空,她们的醇烈气息穿透了时间迷雾的笼罩,在许多年后依然能够充斥着刺鼻的芬芳从而摄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