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3篇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篇一: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三角形的外角
11。2。2三角形的外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三角形的外角;2、掌握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能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推理、归纳等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逐步养成数学推理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重点难点]三角形的外角和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是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外角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1〕如图,△ABC的三个内角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关系?
是∠A、∠B、∠C,它们的和是1800。
若延长BC至D,则∠ACD是什么角?这个角与△ABC的三个内角有什么关系?
二、三角形外角的概念
∠ACD叫做△ABC的外角。也就是,三角形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外角。
想一想,三角形的外角共有几个?
共有六个。
注意:每个顶点处有两个外角,它们是对顶角。研究与三角形外角有关的问题时,通常每个顶点处取一个外角。
三、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容易知道,三角形的外角∠ACD与相邻的内角∠ACB是邻补角,那与另外两个角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投影2〕如图,这是我们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画的辅助线,你能就此图说明∠ACD与∠A、∠B的关系吗?
∵CE∥AB,∴∠A=∠1,∠B=∠2
又∠ACD=∠1+∠2
∴∠ACD=∠A+∠B
你能用文字语言叙述这个结论吗?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由加数与和的关系你还能知道什么?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即,。
四、例题
〔投影3〕例如图,∠1、∠2、∠3是三角形ABC的三个外角,它们的和是多少?
分析:∠1与∠BAC、∠2与∠ABC、∠3与∠ACB有什么关系?∠BAC、ABC、∠ACB有什么关系?
解:∵∠1+∠BAC=1800,∠2+∠ABC=1800,∠3+∠ACB=1800,
∴∠1+∠BAC+∠2+∠ABC+∠3+∠ACB=5400
又∠BAC+∠ABC+∠ACB=1800
∴∠1+∠2+∠3==3600。
你能用语言叙述本例的结论吗?
三角形外角的和等于3600。
五、课堂练习
课本15頁练习;
六、课堂小结
1、什么是三角形外角?
2、三角形的外角有哪些性质?
七、作业:
课本12頁5、6;
八、教后记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篇二: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说课稿 |参考教案
《等腰三角形》说课稿老师们:大家好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在这个说课活动中与大家交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3节《等腰三角形》的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与教材处理及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一、 教材分析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除了具备有一般三角形的所有性质外,还有许多特殊的性质,由于它的这些特殊的性质,使它比一般的三角形应用更广泛,而等腰三角形的许多特殊性质,又都和它是轴对称图形有关,它也是证明两个角相等,两条线段相等,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方法,学好它可以为将来初三解决代数、几何综合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它在理论上有这样重要的地位,并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这节课的教学显得相当重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我确定如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探究,归纳,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学会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过程与方法:经历剪纸,折纸等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了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习的自信心(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和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初二学生的几何知识有限,而本节课性质的证明又添加了辅助线,所以等腰三角形性质的验探究是本节课的难点。二、 教学方法本节课中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针对当前学生的厌学情绪,我运用课件,实物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容易学,采用创设情景、实验法来分散难点让学生感到愿意学,并设置适当的追问、探究,让学生来主宰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培养能力,在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掌握好的学习和解题方法,并且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概括、表述论证的能力四、教学过程(一)情景设置首先我用一个三角形测平架,测量黑板的下边是否水平,并让学生猜想其中的道理和奥妙,这样的引入既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了解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适用于生活。教育学中有句谚语:“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去做我才会懂”,由此可见实验法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动手操作的环节,让学生按要求剪出一个三角形,为下面折纸操作作好铺垫,结合剪出的等腰三角形学习相关的概念加深印象,并指明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八年级上册数学三角形篇三: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
单元教学内容:
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
单元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辩论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要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引起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单元教学要求:
1、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以及正方体的形状,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发展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单元课时安排:约3课时
NO:1
教学内容:图形的拼组(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
2、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通过操作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简单区分与判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长方形,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再出示正方形,也请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二、新课。
1、拿出每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纸,师生共同操作。
(1)引导学生先看正方形,先上下对折,边要对齐,看上下两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上下两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左右对折,方法同上。然后把正方形纸的两个斜对着的角对齐,折后观察折痕两旁的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继续对折一次,观察折出的几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四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2)用长方形纸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的边长怎么样。
要求学生先思考:怎样折长方形的纸,就能使分成的两部分完全合在一起?然后,自己动手折一折,以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再翻开课本进行核对。
(3)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一边与正方形边长相等)先将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两个图形的边有什么关系?如图:
2、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收获?3、学做风车。
(1)先出示一个风车,将风车展开,让学生观察风车是由什么图形剪拼成的。
(2)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同桌互相商量,想一想要折一个风车该怎么做。
学生动手操作。(先将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正方形,再动手做成一个风车)如图:书P27风车图。
NO:2
教学内容:
图形的拼组(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2、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
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下列图形的题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长方形()正方形()
三角形()圆()
2、用小棒分别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个。
二、新授。
1、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长方形纸,如让学生思考,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拼成一个长方形。
2、出事先准备好的四个小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摆法。
3、取出12根小棒,想一想,你能摆出几种图形。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手画)
4、完成教科书P28“做一做”。
你能用一个圆剪成一个正方形吗?(通过对圆的折剪,进一步加深对正方形边的特征的了解)
5、请学生拿出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组合作,自由拼摆图形,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9练习六第1题。
学生独立拼摆,再进行汇报,教师应对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给予肯定。
2、完成教科书P29练习六第1题
先引导学生想象拼组后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NO:3
教学内容:图形的拼组(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学难点:能辨认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
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2、在长方体下面的括号里面画“”,正方体的下面括号里面“√”。
3、口答。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如: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8“做一做”。
通过用长方形纸做一个圆筒,让学生体会面可以围成体。
2、完成教科书P29第三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29第四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4、完成教科书P29第五题。
观察:(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
(2)第一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3)第二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
(5)图中缺了几块?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5、完成教科书P29第六题。
先观察熊猫图,找出图中熊猫的脸部特征,再结合拼图想一想,怎样才能拼出一个正确的熊猫脸。
6、完成教科书P29第七题
根据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想象正方体的六个面上分别标的是哪些数字,教师出示实物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