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材料|优秀共产党员事迹材料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
——优秀共产党员事迹材料(医生)
万学芬,女,76岁,1960年参加工作,1961年入党。曾任河口区中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副院长,退休后一直从事社区工作,现任东营市河口区河口街道河宁社区党总支委员、永康支部书记。先后荣获省级劳模、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近百项,曾任市二届人大代表、十一届党代会代表。万学芬自参加工作以来,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以对党和人民的满腔热忱,谱写了一曲为人民服务的壮丽篇章。
一、坚定信念,救死扶伤
万学芬同志从事医务工作33年,这些年来,她在医疗方面掌握了扎实的技术,积累了丰富经验。万学芬常说:"活着就要为社会做点贡献,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63年,二十几岁的她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自愿到条件艰苦的义和镇中医院工作。当时的她主动承担起了计生宣传工作,向人们宣传计生政策,推销避孕用具,面对人们的嘲笑,万学芬却说:国家的政策必须宣传,我是党员,我不干谁干!.就这样一干就是三年。1966年,义和镇东北村的王新娥面临分娩,由于胎盘前置,流血不止,急需输血,可当时医院没有血库,万学芬问清血型后,二话不说,伸出胳膊:"快,输我的血!",就这样保住了母子的性命。1970年,在阴森潮湿的医院太平间里,她及时挽救了河口区第一例破伤风病人,这间太平间就成了义和医院的第一间传染病房,由于她整天出入太平间,被人们戏称为"生活在两个世界的人".
二、严于律己,心系群众
三、关心病人,待人真诚
万学芬为人热情,乐于助人。很多时候,病人没钱或医院没床位时,都会在她家住下打针、治疗,没地方做饭时就在她家做。1971年,太平乡的一个叫李小云的小女孩得了肺炎,喘得厉害,当时医院床位紧张,万学芬就在自家腾出了一张床为女孩治病,小女孩在她家住了将近一个月才痊愈。河口一中的李玉珍老人由于一连几天大便不通,腹痛难忍,万学芬同志就戴上手套,挽起袖子,用手将干燥的大便一点一点的抠了出来,感动的老人连声说:你真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啊,我这辈子到死也忘不了你。直到老人病情有明显好转,脸上露出微笑,万学芬的心才像一块石头一样落了地。
万学芬同志有一个专治面部神经麻痹症(俗称"调斜风")的绝活,每当有患者到医院门诊求医问药,大夫们总是热情地介绍病号到她家里,还有不少外地患者慕名找到万学芬。当时万学芬已经退休,但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无论手头忙闲,天气阴晴,她总是随叫随到,有求必应,有应必医。2010年春天,万学芬家里来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女青年患者,一进门女孩直掉眼泪,原来她刚刚考取了某县的电视播音员,可偏偏天不遂人愿,她却患上了"调斜风".为此,她整天忧心忡忡,思想负担很重,对于这样一位特殊的病人,万学芬心里十分着急,首先第一位的是做好她的思想工作,劝她调整好心态,坚定痊愈的信念,经过感情上与她沟通,这位姑娘精神开始放松,渐渐甩掉了思想包袱。万学芬认真研究女孩的病情,对症下药,采用中医医治的方法,每隔三天治疗一次,每次一个小时。终于在一个月后,女孩的病情症状得到了根治。治愈后,她照着镜子,望着恢复了的美丽容颜,高兴的跳了起来,从此她又充满了自信,再次扬起了生命和事业的风帆。
四、退岗不褪色,退休不忘本
"老牛自知夕阳短,不须扬鞭自奋蹄".万学芬同志退休到社区后,退岗不褪色、退休不忘本,始终牢记一个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她以满腔热情,任劳任怨,为党和人民发挥了余热,贡献了力量。她积极开展"特色支部"创建活动,组建了社区永康党支部,积极开展为民服务活动。为解决社区老人的看病难题,她组织支部中从卫生部门退休的老同志,成立了"社区老年医疗服务队",又自己出钱购买了药品、保健箱、血压表和听诊器等,定期登门巡诊,介绍卫生保健知识,义务为居民看病。到目前,共累计为社区居民巡诊6000多人次。在河口街道开展的"五联五创"活动中,她又带领永康党支部与河口街道六扣村党支部结成帮扶对子,组织支部党员到六扣村为村民义诊,建立村民家庭健康档案200余份,为改善村民医疗卫生条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她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党员志愿护教岗"活动,带领支部党员按时在中小学生上学、放学的路口疏散交通,维持秩序。万学芬同志不仅为党和人民做了大量的工作,还为党培养了优秀人才,在社区任党支部书记期间,培养了两名党员,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其中一名已经担任了支部书记,成为建设"和谐社区"的带头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正是万学芬同志的真实写照。万学芬同志始终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处处以工作和事业为重,以患者和人民为先,舍小家顾大家,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执着追求的品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以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科学发展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万学芬同志凭着一腔赤诚和执著,默默无闻地为党的事业拼搏、奉献,用生命和行动谱写了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