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民居5篇
一:[特色民居]春节游锦溪
春节游锦溪
过年了!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大街小巷人头攒动,鞭炮齐鸣。大家都在欢庆这一年中快乐的节日------春节。
今年的春节特别令我难忘,因为我和爸爸 , 妈妈一起去杭州、苏州游玩。中国向来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我真想快点看到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美景。
大年初二,经过一天的长途奔波,我们终于来到了景色秀美的江南水乡。一下车,我们丝毫感受不到北方冬天的寒冷,到处青枝绿叶,柔柔的风吹在脸上,让我仿佛一下子来到春天的世界。
闻名天下的西湖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多的印象,因为我和一个小姐姐光顾着贪玩,在游船上跑来跑去,倒是锦溪水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锦溪水乡,一条条小河在一排排房屋中纵横交错,静静流淌。河两岸是富有特色的南方民居。白色的墙,青色的瓦,紧靠在河两岸,和我们北方的村庄一点也不一样。一条条乌蓬小船把我和姐姐的目光吸引过去。我是头一次坐这样的小船,它只用一支撸来划船,可真有意思。
导游让我们九个人坐一条船。我和姐姐一上去 它就东倒西歪,左摇右晃,把妈妈也吓得大喊大叫。慢慢的我们把它控制好了,阿姨们也上来了。可爸爸上去后,小船又开始剧烈的摇晃,吓得我想跑到岸上去。在划船的时候,一个阿姨一边划一边唱着动听的歌。两岸是古民房,民房和水紧相连, 很有江南特色。每一只小船上都飘荡着歌声,飘荡着欢声笑语声。
在水乡,小船缓缓地行驶,古诗云:“春来两岸桃争放,不是渔人也欲迷。”,春天的锦溪应该更加迷人吧!以后,我一定要再来锦溪游玩一次。
二:[特色民居]赞美家乡的作文500字 我的家乡如皋
今年春节,我回到了我的家乡如皋陪爷爷奶奶一起过年。我的家乡如皋位于长江三角洲,“如皋”的意思是水中的高地。她素有“长寿之乡”、“盆景之都”、“历史文化名城”的美称。
我的家乡之所以被称为“长寿之乡”,是因为这里的寿星多,老人们大多都长寿,全市百岁以上的老人有二百七十多位。如皋形成了人寿年丰的局面是因为这里空气清新,环境好。百岁老人的长寿秘决,那就是他们的饮食习惯好,吃的东西健康。我们家乡的长寿食品远销中外,有香甜可口的萝卜干,味美芳香的白蒲茶干,松酥香甜的董糖,还有人见人爱的肉松,火腿等。凡是来如皋作客的人,临走时都会带走一大包长寿食品。
如皋的花木盆景,可称是华夏一绝。在国际上屡获金奖的如皋盆景,人们无不为之赞叹,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其中最著名的有“雀舌罗汉松”,“五宝绿珠杜鹃”,“春晓”,“重瓣六月雪”等等。现在如皋每年有大量盆景销往全国和世界各地,如皋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盆景出口基地。
如皋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有错落有致的水绘园,风格独特的定慧寺,特色鲜明的十合泰民居。我们如皋自古就多有名人,古代有四大才子之一的冒辟疆,诗人李渔等。现代有著名侦探李昌钰,核物理学家胡济民等。我的家乡的桂花树特别多,每逢中秋前后,是桂花开得最旺盛的时候。所到之处,无不飘散着桂花的清香。
“如皋如歌,常来常寿”,欲想当百岁老人,那就快快来我的家乡如皋吧!
三:[特色民居]少数民族文化作文500字 少数民族有趣的建筑
少数民族文化作文500字 少数民族有趣的建筑
我们中国是个庞大的家族,少数民族就有55个,而55各少数民族的建筑的特点、外形也各不相同。
传统民居是蒙古包,是一种圆形毡房。顶部像撑开的大伞,中心开天窗,用柳木杆支撑住。又以一寸直径的柳木编成一个个称为“哈那”的网状的平行四边形,以便收拢、拉开。每个哈那高四五尺,拉开宽六七尺,若干哈那连成圆形墙支架。所用哈那的多少,决定蒙古包大小。墙架外包毡,东南方向设木门即成完整的蒙古包。蒙古包通体白色,蓝天下点缀在绿色的草原上,就像一幅迷人的画,这便是蒙古族特有的建筑。
壮族的传统建筑是“干栏式”的房子。“干栏”又叫“麻栏”、“阁楼”,分为上下两层,以木、竹为桩柱、楼板和墙壁,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堆放杂物。一般干栏多依山傍水,四面向着田野。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
布依族习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典型民居是用薄石板搭盖“干栏式”房屋。除檩条和椽木之外,房顶和墙壁均为石板。它建筑经济、古朴美观、而且可以防风雨、避火灾等。浅灰白色的石料,白昼中是银光闪烁,月夜下似凝霜覆雪,煞是好看美观。
满族则流行一家一户的院落而居,传统民居为草顶土墙的“口袋房”。房屋的周围用不高的土墙或用棚围起来,院内还有一个小菜园。
今天只是介绍了55个少数民族的一小部分,少数民族有趣的建筑还有很多,可以多去了解,少数民族有趣的建筑。
四:[特色民居]说明文的作文800字 家乡的风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地区的民风民俗不同,我家乡更是别具一格。
在广东潮汕地区,一直以来,每个人的一生都要举行一个成人仪式——出花园。也就是说,你从今天开始,就从花园出来了,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具体礼俗是这样的:有十五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为孩子举办一次隆重的仪式,是个人生的转折点。还要用三牲果品(鸡、鸭、鹅和水果类)拜别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经长大了,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出花园的孩子要穿上红皮鞋、吃公鸡头,所有食品都要吃一点,因为传说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大钦小时候没钱,但在路边对上了对联,得到了一只公鸡和红皮鞋,父亲为大钦烫了鸡头吃。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还有的用榕树枝、竹枝、石榴花、桃树枝、状元竹、青草各一对合十二样泡水给出花园者沐浴。
在我们普宁市,当天要吃炸猪肠和肚,并且邀请小朋友于地下围着竹箕,同时进食,祝贺出花园者“换上了成人的肠与肚”,和童年告别。
潮汕人有着与众不同的食俗,日常生活中特别喜欢喝粥,有着皮脆肉嫩的“炸豆干”,有着以大米制作的名目繁多的酥香的饰品,而且非常喜爱腌制的佐餐小菜(主要用于喝粥时),如,咸菜、菜脯,以及精致的小食蚝烙、肉丸等。尤其是牛肉丸,令我吃完后仍然回味无穷。
潮汕都非常注重“吃”不过最出名的还是潮菜以及潮州的功夫茶,潮菜远进闻名,是由潮汕原有的菜式与按潮汕味加工改造的菜式构成的一个开发体系。潮菜中不仅有名贵的燕窝、鱼翅、鲍鱼烹制的精品,也不缺少粗菜的特色菜。如地瓜叶做成的“护国菜”芋头做成的“芋泥”,大芥菜做成的“大菜羹”等等许多。
潮州功夫茶十分富有地方特色茶艺。小到用水,大到冲泡,品尝都很讲究。
潮汕农村传统民居样式很多各有着生动形象的名字,例如“四马拖车”、“四点金”、“下山虎”、“爬狮”。简单介绍一下吧,“四点金”是潮汕独特的村居,旧时只有殷富显达的家庭才能建造,建筑格局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下山虎”房屋的建筑在潮州农村较普遍。建筑格局比“四点金”简单,少了两个前房,其余基本一样。“四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无论是“四点金”还是“下山虎”潮汕民宅有个突出特点就是装饰,故有“京华帝王府”和“潮汕百姓家”之说。
不论是潮州的“出花园”、饮食、民居还是功夫茶,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特点。
五:[特色民居]丽江游记——古老的丽江城
从泸沽湖回到丽江已是傍晚,导游把我们带到了木老爷客栈, 听导游说这个客栈以前是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住所。我们在客栈安顿好后就和妈妈们一起踏进了丽江古城。丽江古城的民居建筑错落有致,古城内小桥流水的景致很像我去年在苏州旅游时看到的江南水乡景色。灰瓦、土坯墙、木结构的房舍都不高,听导游介绍:街道据说是从玉龙雪山采来的五彩石铺就的,虽然这些石板已被岁月磨砺得光滑如镜,色彩斑斓,但人走在上面并不会滑倒,因为石板之间有着防滑槽。”古城里很干净,街道两旁栽种着鲜花,穿越古城的河水清澈见底,五彩的小鱼儿欢畅地游动着。
夜幕降临的古城很热闹,南来北往的人们、琳琅满目的工艺品,灯红酒绿酒吧、以及首饰店、工艺品店、手工作坊、小吃店闪烁的五彩灯和悬挂的红灯笼使古城一片繁荣景象。而我和同学们最感兴趣的是那些手工制作的小饰物。来旅游之前,妈妈给了我一百块钱,作为我购买纪念品的费用,面对琳琅满目、应接不暇、做工精细的工艺饰物我爱不释手,可一百元的资本让我不得不精挑细选、计算成本。走进一家店……两家店……终于在一家工艺品店里我发现了几个价钱低廉、很有民族特色的手机袋,我一下子购买了四个,一个送给外婆,一个送给小姨,一个送给老师,另一个留给自己,总共花了二十元钱。再往前走了几家店,我又看中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兔毛手机链,咦!妈妈最近不是刚换了一个新手机吗?我准备悄悄把它买下送给妈妈,给她来个惊喜,经过我讨价还价后,最终以五元钱成交了。再看妈妈们对满大街手工艺品面露喜色,看到喜欢的就毫不犹豫的买下,钱大笔大把的花,各种漂亮的围巾成了妈妈们的囊中之物,我们看着羡慕极了!而妈妈们钱包里的钱是永远不会空空如也,谁让她们是家里的“董事长”呢!妈妈们逛起街来好似“铁人”,我们可不能和她们比高低,于是同学们商量决定,打道回客栈玩扑克去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