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6篇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一:《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在维克多《追寻生命的意义》的这本集中营自传小书中,叙述了奥斯维辛俘虏的苦难生活,以及表达“意义治疗法”的积极态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将要追寻其独特的理想,普通人自有他所存在的意义。那假如是换成一个每天生活在集中营里的俘虏,失去了人身自由,经历了各种磨难,那他的人生还要追寻所谓的生命意义吗?而维克多用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那些集中营的俘虏们的心理历程与人生故事。
初到集中营的俘虏,从受一段时间集中营磨难后的挣扎到冷漠,最后是麻木不仁的绝望心境。人性不能简单地分为善与恶,尤其在极端恶劣的环境最深处的人性极其容易暴露出来,善与恶的边界变得如此模糊不清。恶劣的生存环境往往扼杀生存的希望,人在绝望之中走向死亡。
“每当看到狱友吸烟时,我们就知道他已经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勇气一旦失去,几乎不可能再挽回。”为什么人要活着?什么是人生的意义所在?维克多没有直接给我们答案,也因每个生命体的独特性而存在意义有所不同,但他阐述了三种方法:创造或从事能体现生命价值的工作,体验爱与被爱,忍受并超越痛苦的积极态度。
前两者人们容易理解并接受,但忍受并超越痛苦,也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吗?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活着就是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采取积极态度。追问自己的活着的意义,便是一种自我精神上的升华了。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二: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篇一:《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这个暑假的前两个星期,我读了《生命的意义》这本书。
我们活着就是要去创造出这个意义。意义是主观的,人自己定义的。这样一来,生命的意义就变成了每个人自己的观点。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在人出生前,人没有先天固定不变的本质,所以生命是没有意义的。可是,从进化发展的角度看,人在出生前就已经决定了人的生命是实现熵减过程的载体和工具,人的本质先于存在。既然存在着先于存在的本质,那么人的生命就是有意义的,其意义就是其本质。
动物只要生存繁衍了,就实现了它存在的意义。进化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并不需要动物去努力。对于人来说,并不是只要生存繁衍了就实现了存在的意义,而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没有人的努力,就没有社会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把人生的意义依附于一定的事业和成就。社会发展是一个整体的过程,有的人努力奋斗了,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但从人类总体来说,努力的过程和失败的尝试都是有意义的。
人活着并不一定要有意义,但如果能够有意义,人会活得更充实。人不是为社会而活着,而是为自己活着,然而,人又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因为人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好,常常是不自觉地促进了社会的前进,使我们的后人也因为我们的努力而生活得更好。
【篇二:《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人最宝贵的是什么?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我们应该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奋斗’。”
这是《生命的意义》中主人公保尔思考的一个严肃的人生问题,也是一段充满哲理的语言。这不多的言语,却道出了生命的真谛,它给人们以启迪。
所有的人,都热爱自己的生命,但方式不同:有的人不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赢得了人们的赞同;有的人却不断诈取原本属于别人的东西,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顾法律,他们的私欲在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失去了人生价值。
保尔和他的战士就是以珍惜生命为人生价值的崇高精神,为事业而奋斗,为国家而奋斗,他们奋斗了一世,也贡献了一生。
现在是21世界,我们学生应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报效祖国。
生活,不能只享受物质,重要的是精神享受,不,应该好好的生活,为自己、为父母、为人类应当更加充实的活,像保尔他们一样,为人类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样才算得上珍惜了这人生仅有的一次生命。
【篇三:生命的意义读后感作文】
维克多·弗兰克尔,一个从纳粹集中营里经历九死一生幸存下来的着名心理学家,一个为了父亲放弃美国签证而冒着被送集中营风险留守下来的儿子,一个因为对事业的追求、妻子的爱而在巨大磨难中坚持下来的丈夫,他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纳粹集中营随时可能死亡的威胁,巨大的身心痛苦和折磨,似乎让大部分人都会找不到继续生活下去的意义和勇气。弗兰克尔也经历了这样的思考: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我为何还要坚持?
他自己思考并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三种方式,并据此创立了“意义疗法”,帮助很多心理有问题的人重塑了人生。
1、创造或者从事某项能体现人生价值的工作。
自己喜欢并能体现价值的创造性的工作,能极大的提升个人的生存的意义感。人会变得充实而且幸福。在纳粹集中营中,重新编写自己遗失的心理学着作的手稿,是他能够坚持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它让弗兰克的坚持变得更有意义!
2、全身心的体验某件事情或者某个人,体验世界的真、善、美,体验爱和被爱。
艺术、宗教、文化、亲情等等各种方式都可以让人体验到美,体验到爱。有了女儿之后,我才深刻地感受到,能够真正的不求回报的爱一个人,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积极的态度。
面对苦难,永不放弃,战胜自我,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苦难让你的灵魂得到净化,坚持让你的人格得到升华!能够直面苦难,以战胜苦难为骄傲,就像《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主人公一样,具有钢铁般的意志,凭借自己的毅力和智慧战胜任何挫折,这种人是多么令人尊敬!如果我们能够战胜自我,变成这样的人,那是多么幸福和有意义的事情?
集中营里,绝大部分的人是死于精神奔溃,丧失斗志,真正坚强的人,才能生存下来!
看完这本书,我必须承认,人得有一点精神上的追求,否则,人生就容易陷入弗兰克所说的“存在(意义)之虚无”导致的精神空虚,抑郁,暴力,吸毒,自杀等等消极倾向都是因为精神空虚和无意义感导致的。人一旦找到了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他不但会感到幸福,而且还会具备应对磨难的能力。人是否强大,是否幸福,完全在于你的精神,在于你是否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并且知行合一。
不过,人的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能力,造就了任何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所以,并没有可以普适于任何人的生命的意义。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灵魂,需要自己思考,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
在本书的最后,弗兰克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生命的意义,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我的生命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人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这其实是一个很崇高的信仰,同时体现了第一和第二两种实现人生意义的方式。同时,他在集中营的经历也体现了第三种方式。
思考自己的生命的意义,我想,我的生命意义,在于做中国的巴菲特和释迦牟尼,用自己的智慧帮助他人实现财务自由和生命自由。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最宝贵的就是自己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的能力。可是如果我们自己的肉身,自己的出生和死亡,都只是大自然偶然的产物,我们只是宇宙海洋中偶尔飘起的一个浪花,一切不由我们自由选择,那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情?我相信灵魂的存在,所以我相信可以通过探索,找到生命自由,灵魂永生的途径。帮助他人实现生命的自由,就算不能成功,就算最后发现是徒劳,那是否也比活得浑浑噩噩要幸福?探索的过程本身就已是快乐,又何必纠结于有没有结果?
【篇四:重读《生命的意义》有感】
可以说,保尔是一面时代的旗帜。可以说,保尔对生命的解释是人类对人生的概括。
谁都知道,“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因为“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然而,什么样的生命才最有意义呢?
黄继光用胸膛去堵敌人的枪口,难道他不知道这意味着结束自己的生命吗?烈火中的邱少云纹丝不动,难道他不知道自己会被烈火活活烧死吗?还有刘胡兰,难道她不知道敌人的铡刀一刀下去,她才十多岁的生命从此就画上了一个句号吗?……毋庸置疑,他们是完全知道的。然而,他们为了战友的生命、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为了革命的成功,毫不犹豫地贡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的生命虽然短暂,但谁能说他们的生命没有意义?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党把自己拧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这是二十世纪中期的名言。雷锋死了,半个世纪过去了,但这种“螺丝钉”精神不但没有“生锈”,反而为后人树起了一座巨大的人生丰碑。雷锋的生命没有意义吗?
白求恩同志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把生命贡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生命,难道没有意义吗?
有人说,人生在世,吃好,穿好,也就不枉此生了。人生在世,固然要吃,要穿。然而,这温饱问题是低级动物都会想到的。难道作为高级动物的人也只能想到这一些?如果人也仅此而己,那么,他(她)与低级动物还有什么区别呢哦们应该扪心自问:如果我是一滴水,我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蚀口果我是一缕阳光,我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蚀口果我是一个螺丝钉,我是否坚守了工作的岗位概然我还活着,我又是否为未来的人类的生命付出了自己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
作为人,应该是躯体与精神的结合体。只有两者的完美结合,那才是真正的幸福。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生命的长短,生命的意义也不在于物质生活的丰富,生命的意义在于对人类的贡献。生命是短暂的,生命的意义才可以永恒。《生命的意义》很好地展示了生命的真谛,保尔的生命更是为我们年轻的一代做出了永恒的、不可亵渎的榜样!
【篇五: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我思慕已久的《小学生之友》终于发下来了。刚发下来,我就迫不及待地把她打开,恨不得一口气把她读完。里面的文章真是写得太精彩了!其中的一篇作文《生命的意义》,尤其让我印象最深刻。
文章记叙的是作者在一次暑假劳动中的故事。作者写道:
去年暑假,他和妈妈到外婆家去玩,妈妈说:“我们帮助外婆打扫打扫卫生吧!。”
说干就干,妈妈拿着抹布擦窗户,他便帮外婆扫地和拖地。这时,在一个角落里我无意间发现一个蜘蛛网。于是他便用扫把和鸡毛掸子把蜘蛛网弄破了。心想:这蜘蛛没有了蜘蛛网蜘蛛就无法捕捉食物,看它怎么生存?
因为外婆总要他们在她家住一晚上,所以第二天他得以继续观察……
第二天早上,作者发现,咦!蜘蛛又织好了一张大网,他生气地又用棍子搅破了网。没想到的是,过了几个小时蜘蛛又把网修补好了。蜘蛛那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本能太令我佩服了。
看完这篇作文,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命不可能有两次。既然到世上走一回,就得珍惜生命,让每一分每一秒都体现出它的价值。有些同学把时间用到整天打游戏、玩耍上,而对学习不闻不问,白白浪费了,这多可惜啊!
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是的,我们需要树立信心,选定那些自己的目标再次荡起生命之帆,不再留恋岸边的风景和安乐,到百坷争流、千帆竞发的生命之河,一如从前,勇敢接受惊涛骇浪的洗礼。当新的一天伴随黎明的到来,我们将推窗而立,怀着对生命的虔诚和渴望,凝视没有尽头的远天远地,这种意境,又怎能不倾尽自己所有去热爱生活呢?
虽然我们还是小学生,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我们可以珍惜每分每秒,把它用在学习上,学好本领,将来长大了就可以为祖国做出贡献。同学们珍惜生命吧!
这样精彩的文章实在太多了,每读一遍都有不小的收获。读了《小学生之友》,就如同交了一位良师益友。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三:读《名人传》有感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题记
如果说美丽的衣服装点了我们的外装,那么书便开启了我们的灵魂;如果说清醒的美景带给我们美,那么书便给了我们理性的思考。用它独具的冷静净化我们的心灵,用它独具的睿智升华我们的思想……读《名人传》它给我们带来强大的精神动力。《名人传》是一部独具魅力的人物传记,它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所写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的总称,《名人传》是一部诸多不幸遭难者依靠善良的心灵和高尚的品格战胜各种困难的书。
卷缩在阴雨绵绵的心绪里,度贝多芬,我似乎能看到,他那双眼睛在浓重的眉毛下面炯炯闪光,像荆棘丛中的火焰,燃烧着孤独苦难。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声音,可他的心里却充满了音乐,充满了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音乐!闭上双眼,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一曲命运交响曲,他去走了心灵的阴暗,换醒了灵魂。面对这个在逆境中奋起的生命,我学会了坚强。
漂浮在优哉游哉的虚荣中,我似乎能看到,一位老人在昏暗的灯光下,静静思考,然后小心翼翼的剔除不够完美的细节。面对世人钦佩的眼光,他的一生像一块没有雕饰的石头,充满了痛苦和平静。面对这个用毕生精力创造的不朽的生命。我学会了坚持。
倘佯在宁静安详的氛围中,我似乎能看到,一个闪亮的灵魂,如一束火焰燃烧在俄国广袤的大地上。他蔑视贵权,亲近百姓,为追寻生命的意义,一生都在苦苦跋涉,他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鼓励人们坚持信仰,追求美好的一切。面对这个为真理和正义谱写人生的崇高的生命,我学会了高尚。
贝多芬用自己的痛苦为世界带来欢乐的乐章,米开朗琪罗以一生的心血奉献出震撼心灵的杰作,托尔斯泰躺在病床上还关心着万千生灵,一生都在传播爱的种子和宽容的思想。
三位巨人的一生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就自己的卑劣之处。所以,我们要从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在未来的路上坚持、顽强的奋斗!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四:生命化教育读后感
近阶段,我读了《生命化教育》一书,作者是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教授。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质和原点,当下,我们的教育实际上多数偏离“生命”这一基点和核心。而衍变成“知识的教育”、“物的训练”和“工具的锻造”,而唯独不是人的教育,生命的教育。生命化教育,直面人的生命,遵循生命的成长规律,润泽孩子的灵魂,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
我们现在的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多是一俊遮百丑,只要成绩好,一切就都好。分数,似乎成了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偏重智力教育,事实上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倾向,也是家庭教育的一种倾向。永无止境的练习,压苦了无数的辛勤园丁和莘莘学子。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因生命而发生。
然而,这并非是抵触所有的练习和考试,学习本身就是辛苦的。在学生阶段,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他们必须学会忍耐,学会放弃,没有经过无聊和辛苦的学习过程,就不可能有快乐的学习成绩,就难以感受生命成长的乐趣。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优异的成绩时,耕耘得以收获时,学习的快乐才会真正感受到。
在孩子学习过程中,我认为让孩子主动学习,让生命作文成长自觉很重要。从被老师、家长强迫成长,变为我要学习,我要成长,我不再是应付老师的检查而去做练习,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觉得学习不苦。我认为成长应该是孩子自主的成长,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培养孩子学习的自觉性,也在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实现目标,取得成功,一定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作为家长,影响孩子最有效的方式是与孩子一起成长,为孩子做榜样。我们的教育应该滋养孩子的德行,强健孩子的体魄,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幸福、美好的人。在学习中,让孩子既看到学习的实在价值,又感受到生活的快乐,生命的意义。让孩子们懂得爱自己、爱生命,并能接受挑战,更好地生存。一个家长,最大的修炼,是培养自己爱自己、爱生命的热情,以此影响和带动孩子,去激发和唤醒孩子的本能和希望。
建立共同体,老师、家长、孩子成为共同体,在班级里,在群内,一个影响一个,彼此互相学习,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对于孩子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进一步向老师学习,向其他家长学习,针对孩子的潜能,遵循孩子的个性,认识孩子,理解孩子,为他们加油,和孩子共同成长。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五: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读后感
【篇一:《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读后感】
语文试卷上有一道附加题:你最欣赏班里的哪位同学,请说出理由。除女儿之外,全班同学竟然都写上了女儿的名字。理由很多: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等等,写得最多的是,乐观幽默。班主任还说,很多同学建议,由她来担任班长。他感叹道:你这个女儿,虽说成绩一般,可为人实在很优秀啊。
我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正在织围巾的女儿,歪着头想了想,认真地告诉我说,老师曾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她轻轻地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我猛地一震,默默地打量着她。她安静地织着绒线,淡粉的线在竹针上缠缠绕绕,仿佛一寸一寸的光阴在她手里吐出星星点点的花蕾。我心里,竟是蓦地一暖。
那一刻,我忽然被这个不想成为英雄的女孩打动了。这世间有多少人,年少时渴望成为英雄,最终却成了烟火红尘里的平凡人。如果健康,如果快乐,如果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
长大成人后,她一定会成为贤淑的妻子,温柔的母亲,甚至,热心的同事,和善的邻居。在那些漫长的岁月里,她都能安然地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作为父母,还想为孩子祈求怎样更好的未来呢?
不知道你们是否还记得自己从入学时就被追求第一,追求名列前茅的话语催促着,现在想来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先要做一个身心健康,有平和心态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学校可以教会你一些东西可是当你离开学校面对生活的时候,你会觉得你需要的是生活的经验,很多东西都是在自己摸索中懂得的,是你在学校里一辈子都学不到的,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别的什么苦,什么活都愿意自己干,家长认为应该把时间留着给孩子学习,可当自己的孩子步入大学的时候,有的不会洗衣服,有的连普通的家务活都不会做,这时候或许家长该觉得可悲吧。其实做点日常家务并不会真正影响到孩子的学习,这样能够教会孩子在家里也要承担属于自己那个年龄的责任。正如文章最后说的长大成人后,她一定会成为贤淑的妻子,温柔的母亲,甚至,热心的同事,和善的邻居。在那些漫长的岁月里,她都能安然地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作为父母,还想为孩子祈求怎样更好的未来呢?
【篇二:读《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有感】
高考结束已有些日子,但是回升依旧缠绕在耳旁,特别是高考作文,网络也好,报纸也好,个性签名也好,等等无一不在说这个话题。
高考那天中午,因为我个人特殊原因,不可以上网,我就在关注电视,看了电视,说浙江省的作文题是《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我就想起了我们当时的作文题是《一枝一叶一世界》,当时我们热门于小故事大道理吧,所以出卷的考试就给我们出了这道题目。呵呵,这也是我后来自己想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是这样。
而今年的高考作文是这个,我当时不知道为什么,也没有看过报纸上的热门议点,(因为身体原因在家休息)中午时分,我上手机QQ看了朋友们的个性签名才发现:大家都看过。我当时就在想:是讲些什么呢?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要考生提炼出什么信息呢?一直在我的脑海里转,可是由于各种原因,我还是没有细细的去读这篇文章。直到今早,我才读到这篇文章,就突然想说些什么的冲动。
《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讲述的是一个平凡家庭出生的女孩的理想。鼓掌大家想到了都是英雄,我们会为英雄鼓掌,而此文的小主人公却说自己不想成为英雄,想成为路边为英雄鼓掌的平凡人。
一个12岁的小孩,她是懵懂的孩子,可是,她却表达了大部分孩子的心声。在她们的心里,各种学习的压力,各种培训的累人,剥夺了她们那些美好的童年时光,使得她们浸泡在无止息的题目和学习中,她们才真的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即使说出来了,被大人拨回来的是:我们都是为你好,你现在还不懂,以后你会谢谢我的。就这样,孩子就要忍受一切去面对。不管自己是处于什么目的,她们为了不违背父母的意愿,还是会去完成任务的去打发掉时间。但是又有哪位家长会去问:孩子,你今天快乐吗?高兴吗?而是问:孩子,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而孩子的回答是:就这样啊!你无聊不无聊啊,说了你也不懂!有些就直接不回答。孩子的脸上却是乌云密布。
曾经也试问过我们的孩子,孩子你们长大了要干什么?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做老板赚钱呗!你们想要当什么?大部分都不知道,有的就坐在那里傻笑,我只能说,现在的社会,我们教育到底怎么样?谁也说不准,谁也不好评价!
【篇三:《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读后感作文】
当今社会处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知识改变命运,学历决定一切”,使的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心力交瘁。我们的孩子从呱呱坠地就被父母规划“前程”,假日的各种辅导班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种种厌学现象屡见不鲜,最终导致了母杀子,子害父母的悲剧,这样的惨剧谁是凶手,谁是幕后的操纵者和无形的杀手,那就是一颗急功近利和不甘平庸的心在作怪。
历来,谦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最大美德;不张扬,不骄傲,是我们做人的表率。但是,曾几何时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时时处处以张扬个性为主,在激烈的竞争驱使下让家长眼中的孩子都要成为精英,老师心中的学生都得是尖子,与此同时却忽视了那些平凡的孩子,却不知能够登台的往往都是极少数的人,更多的是坐在台下喝彩的人,站在路边为英雄鼓掌的人。
文中的女孩子的雅号是“23号”,因为她每次考试的排名都是23名,是班级中的中等,它也许没有什么大的目标和理想,只想做个幼儿园的老师和围着围裙的给孩子做晚餐的讲故事的妈妈。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女孩,会处理大人都素手无策的两尖子学生遇到的棘手问题,会在郊游的车上一个一个的讲笑话给全车的人带来欢乐,更是全班人心目中是所有同学欣赏的对象,因为她:热心助人,有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最后她的班主任不得不赞叹:“你这个女儿,虽说成绩一般,可为人实在是优秀啊!”其实从种种迹象上看,这个女孩的综合素质是优秀的,她有着良好的心态,美好的品行,在她的身上有着成绩优秀学生不具备的素质,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更具有惊人的力量,而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这样的孩子。后来这个女孩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她记住了老师曾讲过的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她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路边鼓掌的人。”
多可爱的孩子,在英雄和路人之间,她选择了路人;在台上和台下,她选择了做为别人喝彩的观者;在伟大和平凡之间,她选择了平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精英是极少数,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着和后台服务者。在成功人士的后面站着千千万万的平凡的支持者的奉献者,那些有着良好心态的就是我们班级中的中等生和不显眼的后进生,他们有着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人生态度,更适应现在激烈的竞争环境,更能经得起考验和磨难。那么作为我们教师,在我们关注尖子生和后进生时,也要看看班级中默默地拿起笤帚帮你扫地的中等生,不声不响把笔拿给需要帮助的同学的中等生,他们正是具有与世无争的将来红尘中的大多数,也正是这些人,他们更懂得平凡的伟大,更知道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凡的人生才是最精彩的人生,所以,我觉得平凡的不起眼的孩子,只要他们拥有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也许他们更可爱!
【篇四:《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读后感】
当今社会处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知识改变命运,学历决定一切”,使的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心力交瘁。我们的孩子从呱呱坠地就被父母规划“前程”,假日的各种辅导班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种种厌学现象屡见不鲜,最终导致了母杀子,子害父母的悲剧,这样的惨剧谁是凶手,谁是幕后的操纵者和无形的杀手,那就是一颗急功近利和不甘平庸的心在作怪。
历来,谦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最大美德;不张扬,不骄傲,是我们做人的表率。但是,曾几何时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时时处处以张扬个性为主,在激烈的竞争驱使下让家长眼中的孩子都要成为精英,老师心中的学生都得是尖子,与此同时却忽视了那些平凡的孩子,却不知能够登台的往往都是极少数的人,更多的是坐在台下喝彩的人,站在路边为英雄鼓掌的人。
文中的女孩子的雅号是“23号”,因为她每次考试的排名都是23名,是班级中的中等,它也许没有什么大的目标和理想,只想做个幼儿园的老师和围着围裙的给孩子做晚餐的讲故事的妈妈。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女孩,会处理大人都素手无策的两尖子学生遇到的棘手问题,会在郊游的车上一个一个的讲笑话给全车的人带来欢乐,更是全班人心目中是所有同学欣赏的对象,因为她:热心助人,有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最后她的班主任不得不赞叹:“你这个女儿,虽说成绩一般,可为人实在是优秀啊!”其实从种种迹象上看,这个女孩的综合素质是优秀的,她有着良好的心态,美好的品行,在她的身上有着成绩优秀学生不具备的素质,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更具有惊人的力量,而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这样的孩子。后来这个女孩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她记住了老师曾讲过的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她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路边鼓掌的人。”
多可爱的孩子,在英雄和路人之间,她选择了路人;在台上和台下,她选择了做为别人喝彩的观者;在伟大和平凡之间,她选择了平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精英是极少数,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着和后台服务者。在成功人士的后面站着千千万万的平凡的支持者的奉献者,那些有着良好心态的就是我们班级中的中等生和不显眼的后进生,他们有着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人生态度,更适应现在激烈的竞争环境,更能经得起考验和磨难。那么作为我们教师,在我们关注尖子生和后进生时,也要看看班级中默默地拿起笤帚帮你扫地的中等生,不声不响把笔拿给需要帮助的同学的中等生,他们正是具有与世无争的将来红尘中的大多数,也正是这些人,他们更懂得平凡的伟大,更知道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凡的人生才是最精彩的人生,所以,我觉得平凡的不起眼的孩子,只要他们拥有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也许他们更可爱!
【篇五:读《坐在路边鼓掌的人》有感】
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题记
世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同理,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有时上帝亦会感到棘手,各种优势难以分配平衡,于是有些人注定飞扬在舞台上,有些人注定低微到尘埃中。
著名作家刘心武说:“不要指望,麻雀会飞得很高。高处的天空,那是鹰的领地。”万千麻雀之中,确有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但毕竟占少数,多数还挣扎在屈服的边缘。所以,后面紧跟的这句就显得尤为语重心长:“麻雀如果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它照样会过得很幸福!”
最起码的,麻雀应该保持心态平和,免去不必要的嫉妒、忿恨、抑郁,因为悲剧总是在跟他人的比较下无限放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妄自菲薄,甚至像祥林嫂,逢人便连述说不幸,简直践踏自尊。只是一棵小草,那么学会欣赏鲜花的灿烂;只是一块石头,那么学会赞叹高山的巍峨;只是一位观众,那么学会品味演出的精彩,切莫评头论足,切莫望而生卑,倘若拥有宽广的胸襟和良好的审美,一样可以赢得友善的鼓励和衷心的认可。
更进一步,则是尝试成为无私付出的幕后,体验奉献的快乐,感知创造的充实;或者尝试支持虎落平阳的英雄,赠与平凡的善意,闪耀人性的明媚;也许犹能尝试发扬英雄的精神,追寻生命的意义,擦亮埋没的金子。即使不被认识,也能活成自己的主角;即使不被记住,也能保有回忆的余香;即使永远暗淡于聚光灯背面,也能享受一个人的安静知足,不在乎名,不在乎利,因为内心的幸福快乐不在乎这些。
坐在路边鼓掌,听到掌声最响最久最真切的,竟是自己。
【篇六:《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读后感】
刘继荣阿姨的女儿班上总共有50个人,而每次考试,她的女儿都排名23、久而久之,便有了这个雅号,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有一次语文试卷上有一道附加题:你最欣赏班上的哪位同学,请说出理由。除她之外,全班同学,竟然都写上了她的名字。理由很多:热心助人,不爱生气,好相处等等,写得最多的是,乐观幽默。班主任还说:“很多同学建议,由她来担任班长。”女孩的妈妈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正在织围巾的女儿,歪着头想了想,认真地告诉我说:“老师曾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她轻轻地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边鼓掌的人,我长大了还要做一名老师呢!”。
那一刻,我惊讶,惊讶这个不想成为英雄的女孩,我被她打动了。是啊,没有人在路边鼓掌,哪里显得出英雄的辉煌?我们要做一个平凡而对社会有益的人,如:在烈日下不辞辛苦指挥交通的交警,有了他们,我们的道路才会畅通,可以顺利地到达我们要去的地点;有呕心沥血培养我们的老师,有了他们,我们才能好好的学习知识,成为一个人才;还有每天给我们卖菜的小贩们,有了他们起早贪黑的为我们运输,我们才能吃到新鲜的蔬菜;也有不怕苦不怕累的出租车司机,我们才能更方便、更节省时间地出行……虽然他们的职业都很平凡,但是没有了他们,我们能很好地生活下去吗?
很多人都在感慨社会的浮躁和功利,可又深陷其中,难以自拔。对待孩子,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施加着父母的意志,重复着世俗功利地追求,成绩要优秀,才艺要多样,名校出身后可以找到好工作,有房有车,有名有利后就一定会幸福。或许,所有父母都想自己的孩子成才,可是我们身边除了“天才”、“人才”外,还有更多的是“庸才”。人,其实真的各有所长。记性好的人也许成绩会比较好,但也有可能会比较记仇;性格平和的人也许朋友会比较多,但也可能学习、工作表现出不够上进……天才也有他“笨”的方面,天才之所以成天才,是他“放到对的位置”,他的才能就完全发挥出来了!
做一个英雄让人羡慕,但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平凡人也一样伟大。我也要做一个老师,做一个平凡的老师,培养更多对社会有用的平凡人!
【篇七: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读后感】
女儿的同学都管她叫“23号”。她的班里总共有50个人,每每考试,女儿都排名23、久而久之,便有了这个雅号,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
我们觉得这外号刺耳,女儿却欣然接受。老公发愁地说,一碰到公司活动或者老同学聚会,别人都对自家的“小超人”赞不绝口,他却只能扮深沉。人家的孩子,不仅成绩出类拔萃,而且特长多多。唯有我们家的“23号”,没有一样值得炫耀的地方。因此,他一看到娱乐节目里那些才艺非凡的孩子,就羡慕得两眼放光。
中秋节,亲友相聚,坐满了一个宽大的包间。众人的话题,也渐渐转向各家的小儿女。趁着酒兴,要孩子们说说将来要做什么。钢琴家,明星,政界要人,孩子们毫不怯场,连那个4岁半的女孩,也会说将来要做央视的主持人,赢得一阵赞叹。
12岁的女儿,正为身边的小弟弟小妹妹剔蟹剥虾,盛汤揩嘴,忙得不亦乐乎。人们忽然想起,只剩她没说了。在众人的催促下,她认真地回答:“长大了,我的第一志愿是,当幼儿园老师,领着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众人礼貌地表示赞许,紧接着追问她的第二志愿。她大大方方地说:“我想做妈妈,穿着印有叮当猫的围裙,在厨房里做晚餐,然后给我的孩子讲故事,领着他在阳台上看星星。”
亲友愕然,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老公的神情,极为尴尬。
其实,我们也动过很多脑筋。为提高她的学习成绩,请家教,报辅导班,买各种各样的资料。孩子也蛮懂事,漫画书不看了,剪纸班退出了,周末的懒觉放弃了。像一只疲惫的小鸟,她从一个班赶到另一个班,卷子、练习册,一沓沓地做。可到底是个孩子,身体先扛不住了,得了重感冒。在病床上,输着液体,她还坚持写作业,最后引发了肺炎。病好后,孩子的脸小了一圈。可期末考试的成绩,仍然是让我们哭笑不得的23名。
后来,我们也曾试过增加营养、物质激励等等,几次三番地折腾下来,女儿的小脸越来越苍白。而且,一说要考试,她就开始厌食、失眠、冒虚汗,再接着,考出了令我们瞠目结舌的33名。
我和老公,悄无声息地放弃了轰轰烈烈的揠苗助长活动,恢复了她正常的作息时间,还给她画漫画的权利,允许她继续订《儿童幽默》之类的书报,家中安稳了很久。我们对女儿,是心疼的,可面对她的成绩,又有说不出的困惑。
周末,一群同事结伴郊游。大家各自做了最拿手的菜,带着老公和孩子去野餐。一路上笑语盈盈,这家孩子唱歌,那家孩子表演小品。女儿没什么看家本领,只是开心地不停鼓掌。她不时跑到后面,照看着那些食物,把倾斜的饭盒摆好,松了的瓶盖拧紧,流出的菜汁擦净,忙忙碌碌,像个细心的小管家。
野餐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两个小男孩,一个奥数尖子,一个英语高手,同时夹住盘子里的一块糯米饼,谁也不肯放手,更不愿平分。丰盛的美食源源不断地摆上来,他们看都不看,大人们又笑又叹,连劝带哄,可怎么都不管用。最后,还是女儿,用掷硬币的方法,轻松地打破了这个僵局。
回来的路上,堵车,一些孩子焦躁起来。女儿的笑话一个接一个,全车人都被逗乐了。她手底下也没闲着,用装食品的彩色纸盒,剪出许多小动物,引得这群孩子赞叹不已。到了下车的时候,每个人都拿到了自己的生肖剪纸。听到孩子们连连道谢,老公禁不住露出了自豪的微笑。
期中考试后,我接到了女儿班主任的电话。首先得知,女儿的成绩,仍是中等。不过他说,有一件奇怪的事想告诉我,他从教30年了,第一次遇见这种事。
语文试卷上有一道附加题:你最欣赏班里的哪位同学,请说出理由。除女儿之外,全班同学竟然都写上了女儿的名字。理由很多: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等等,写得最多的是,乐观幽默。班主任还说,很多同学建议,由她来担任班长。他感叹道:你这个女儿,虽说成绩一般,可为人实在很优秀啊。
我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正在织围巾的女儿,歪着头想了想,认真地告诉我说,老师曾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她轻轻地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我猛地一震,默默地打量着她。她安静地织着绒线,淡粉的线在竹针上缠缠绕绕,仿佛一寸一寸的光阴在她手里吐出星星点点的花蕾。我心里,竟是蓦地一暖。
那一刻,我忽然被这个不想成为英雄的女孩打动了。这世间有多少人,年少时渴望成为英雄,最终却成了烟火红尘里的平凡人。如果健康,如果快乐,如果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
长大成人后,她一定会成为贤淑的妻子,温柔的母亲,甚至,热心的同事,和善的邻居。在那些漫长的岁月里,她都能安然地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作为父母,还想为孩子祈求怎样更好的未来呢?
【篇八:《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读后感】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们的教育总是在引导孩子成为英雄,成为将军,却忽视了很多孩子最终要成为红尘中的平凡人。‘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如果健康,如果快乐,如果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普通的人。”这是焦作市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拓展计划《教师读本》中修武县实验小学白应琴老师在推荐刘继荣的文章《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一文的导语,这篇文章也深深引起了我的共鸣。
当今社会处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知识改变命运,学历决定一切”,使的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心力交瘁。我们的孩子从呱呱坠地就被父母规划“前程”,假日的各种辅导班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种种厌学现象屡见不鲜,最终导致了母杀子,子害父母的悲剧,这样的惨剧谁是凶手,谁是幕后的操纵者和无形的杀手,那就是一颗急功近利和不甘平庸的心在作怪。
历来,谦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最大美德;不张扬,不骄傲,是我们做人的表率。但是,曾几何时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时时处处以张扬个性为主,在激烈的竞争驱使下让家长眼中的孩子都要成为精英,老师心中的学生都得是尖子,与此同时却忽视了那些平凡的孩子,却不知能够登台的往往都是极少数的人,更多的是坐在台下喝彩的人,站在路边为英雄鼓掌的人。
文中的女孩子的雅号是“23号”,因为她每次考试的排名都是23名,是班级中的中等,它也许没有什么大的目标和理想,只想做个幼儿园的老师和围着围裙的给孩子做晚餐的讲故事的妈妈。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女孩,会处理大人都素手无策的两尖子学生遇到的棘手问题,会在郊游的车上一个一个的讲笑话给全车的人带来欢乐,更是全班人心目中是所有同学欣赏的对象,因为她:热心助人,有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最后她的班主任不得不赞叹:“你这个女儿,虽说成绩一般,可为人实在是优秀啊!”其实从种种迹象上看,这个女孩的综合素质是优秀的,她有着良好的心态,美好的品行,在她的身上有着成绩优秀学生不具备的素质,当她遇到困难的时候更具有惊人的力量,而我们现在缺少的就是这样的孩子。后来这个女孩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她记住了老师曾讲过的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她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路边鼓掌的人。”
多可爱的孩子,在英雄和路人之间,她选择了路人;在台上和台下,她选择了做为别人喝彩的观者;在伟大和平凡之间,她选择了平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精英是极少数,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着和后台服务者。在成功人士的后面站着千千万万的平凡的支持者的奉献者,那些有着良好心态的就是我们班级中的中等生和不显眼的后进生,他们有着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人生态度,更适应现在激烈的竞争环境,更能经得起考验和磨难。那么作为我们教师,在我们关注尖子生和后进生时,也要看看班级中默默地拿起笤帚帮你扫地的中等生,不声不响把笔拿给需要帮助的同学的中等生,他们正是具有与世无争的将来红尘中的大多数,也正是这些人,他们更懂得平凡的伟大,更知道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凡的人生才是最精彩的人生,所以,我觉得平凡的不起眼的孩子,只要他们拥有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也许他们更可爱!
追寻生命的意义读后感六: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篇一:《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他和朋友散步,去华盛顿广场的教堂跳舞自娱。他还制定了一个名叫绿屋的计划,为贫困的人提供心理治疗。他博览群书为他的课寻找新的思想内容,他走访同事们,与毕业的学生保持联系,给远方的朋友写信。他情愿花时间去享享口福和赏玩自然,而从不浪费在电视喜剧或周末电影上。他建立了一种人类活动的模式——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爱护——这一模式充实着他的生活。
在《相约星期二》里面,我最喜欢莫里的人生观,他将自己的人生过得简单又充实,平凡而伟大。这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健康生活状态。
我非常认可莫里的生活方式,细细想来,我一直所追求的生活,就是能享受大自然带给我的美景;享受工作带给我的成就感;享受家庭带给我的温暖;享受朋友带给我的欢笑;享受知识带给我的内涵;享受宁静带给我的心灵净化;而这所有,都希望在我的日常生活中交错出现,那我的人生是多么的美好惬意啊!
莫里还说:“许多人过着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当他们在忙于一些自以为重要的事情时,他们也显得昏昏慵慵的。这是因为他们在追求一种错误的东西。你要使生活有意义,你就得献身于爱,献身于你周围的群体,去创造一种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价值观。”其实我也已经无法再把他的语言放大或解释或阐述一遍了,因为我觉得莫里他讲得已经够透彻,够清晰明白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这么去做吧!去爱身边的人和物。
莫里还如是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如何施爱于人我就不多说,重点想说下接受爱,其实学会接受爱也是一种美德。学会接受他人,接受他人的关心,接受他人的赞美,接受他人的帮助。然后将你接受的关心、赞美、帮助等等转赠给更多的人,于是我们说,只有学会接受别人的爱,才会懂得如何爱别人。那么,请给你的心开一扇窗吧!
书中莫里问了一连串的问题,还真是不好回答。该去关心他人还是关心自己的心灵世界?该恢复传统的价值观还是摈弃传统?该追求成功还是追求淡泊?该说不还是该去做?这此问题因各价值观不同而各异,我个人认为怎么样都好,关键是你在这条路上,是否收获幸福。让我们也带着这些问题,去追求我们的幸福人生吧!
【篇二: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这里讲的是一个非常真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一年以后不幸去世了。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恶病缠身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门陪伴着老师,聆听他最后的教导,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教导汇集成了一本令世界瞩目的文集,冠名《相约星期二》。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著名作家、广播电视主持人,还著写了一本在全球热销已达五百万册的小说《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对于他来说,与恩师“相约星期二”的经历则是另一个重新审视自己、重读人生必修课的机会。这门人生课不仅震撼着作者,也凭借着作者的妙笔,感动整个世界。本书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三十一种文字,成为近年来图书出版业的奇迹。
读这本书之前,在自己的心里也斗争了很久。毕竟因为书的封套上那么郑重其事地写道“作家余秋雨推荐”,于是,很怕这本书会像余先生的书一样,让人深感是那样的正经,那样的正襟危坐。还好,对于我自己的感受而言,有关生命、死亡的书,只要有真正的感悟,那就总会有吸引人的地方,总会让我明白到人生的意义,总会让我深感其所表达的内涵之处。
一位身患绝症缠绵病榻的老教授,面对死亡,他会想到些什么?这也正是真本书吸引人以及耐人寻味的地方。而在书中,他并不是那种与死神抗争的斗士,他只是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一生,他只是淡淡地告诉我们,竞争并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第一只有一个,那么就做第二又怎样?他觉得如若悲伤袭来,无须退避三舍,而恰恰应该尽情体会个中滋味,细细品尝后再弃之一旁,方能真正超脱……也许这些并不太新鲜,甚至不太“与时俱进”,可是读完整本书后,你才会理解,其实他重新审视的是人们公认的从不多加思考的标准,而我们仍然在这样的标准下,浑浑噩噩地斗志昂扬地生活着。作者米奇一直与教授相伴,聆听他的内心,也思索着自己的生活,所以,书中还有他的琐忆和随想。
读这样的书,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想起角落里那落满灰尘的画笔,想起很长时间没打电话联络的朋友,想在秋日的阳光下从容地坐一会儿眯一眯眼睛,想离开现在固定、紧张、忙碌如陀螺的生活……不过,合上书,就像关闭了一扇窗,日子还是一样滴滴答答地走下去。老人说“当你学会了怎样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活。”
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看看究竟自己想要的,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是非一定要做到某种所谓的程度才是我们人生所谓的追求,好好的生活,好好的体味人生,难道就不是一种很好的追求吗?看完这本书,结合自己的实际,我们将会得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答案,让我们一起“相约星期二”吧。
【篇三:《相约星期二》读后感作文】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是写在封面上的一句话。这句话言简意赅,是画龙点睛之笔。而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属于莫里与米奇的人生课,更是我们应必修的一门课。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名叫莫理的老教授,在知道自己身患绝症后,他把他的学生米奇叫来,在他最后的一段日子里,给米奇上了最后的课程,相约在星期二上课,他们谈论的话题有很多:有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
若在你生命中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怎么做?这是米奇在莫里临终前几天提到的问题。对于我们,可能要回答:“当然是玩,痛痛快快的玩上一天,或睡上一天懒觉。”而莫里的回答让人们无法料到:“我想想……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论他们的问题,谈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颜色,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的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的睡上一个好觉。”现在我明白了,莫里为什么能在最后的日子中仍保持一种健康向上,乐观的心态,通过他的回答,我已明了。
而我们,能否向莫里学习。不要对自己的得失那么关心,不要对金钱那么在意,当我们仍沉溺于追梦的幻想中时,多少时光偷偷的从我们身旁溜走,而我们却浑然不知。正如朱自清在《匆匆》里写的那样:“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是否能够仔细地思考一下现在,努力把握现在,只有现在,才是成功的关键。只有把握住现在,才有可能把握住未来。
【篇四:《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如果我还能拥有完全健康的一天,那么: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圈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晚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的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全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人跳,跳到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相爱,或者死亡。没有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这是《相约星期二》中的一段摘录。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一位垂死之际的老人在他生前的十四周里,为他的学生上了一门人生必修课,分别谈论了:世界、自怜、遗憾、死亡、家庭、感情、对衰老的恐惧、金钱、爱的永恒、婚姻、我们的文化、原谅、完美的一天、道别十四门课。让学生拥有了一个重新审视自己、重读人生的机会。
这门人生课不仅震撼了作者,同样也震撼了我们读者。读了此书让我想到去年已经去世的姥爷。姥爷一生喜爱看书,写字。勤勤恳恳了一辈子,可是最后却得了癌症,脑子长了瘤子,发现的时候已经是晚期了。刚开始的时候还能用药物控制住,身体也变好了一段时间,可是没过多久,身体彻底的不行了,吃喝拉撒全部都需要有人照顾。姥爷他曾经是多么独立的一个人,现在是完全的依赖了别人。别人帮他翻身,帮他擦洗身子,帮他穿衣服……就像是回到了婴儿期一样。我记得十一期间我回家看望他,那时的他已经躺在床上了,基本上不知道我是谁了。但是听大姨他们说,我不在的时候总是叨叨我,想着我。因为假期时间较短,我只能尽我所能得陪着他,陪着他吃饭,陪着他睡觉。晚上睡觉的时候,他总是紧紧地抓着我的手臂,我不知道当时他想到了什么,我也只能尽量的把手放到他的手里,让他抓着我,以此来安慰着他。假期很快就结束了,我不得不回来公司继续上班,当然我也知道,这是我最后一次见他了。记得以前我每次去看望姥爷的时候,那时候他身体还很强壮,经常跟我说,他已经很满足了,说不定哪天就走了,要是有机会能看到我结婚生子,那是最好的了。可惜,我连这点愿望都没有满足他。我不知道他走的时候,会不会痛苦?会不会难过?不管怎样,我只能在此,祝他在天堂过的幸福!
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陪着姥爷度过他最后的那段艰难的日子!在此,愿天下人有时间多陪陪家人。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一家人在一起!
【篇五: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生命的巅峰—读《相约星期二》有感“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却成为本书的内容概括。面对这样的概括,你或许不会对这本书产生怎样的兴趣?可是,看一看这本书的目录吧:世界、自怜、遗憾、死亡、恐惧、永恒…看到这些,你还能说它是“简单”的吗?
作者,我们权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平常人一样忙碌于工作的缝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电视采访,嘉宾是他的大学老师,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施瓦茨,他才想起毕业时曾与老师有约相见。而此时的莫里已经患了肌萎缩症(ais),一种不治之症,莫名的冲动驱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师。于是,在此后的每周星期二,米奇都会应老师的要求来上课。十四周后,课程学完了,老师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来的却是一本200页的畅销书,名字叫—“相约星期二”。
我们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当中的,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太多的羁绊使我们感到劳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大多数人至死都好不怀疑这一点。但是,莫里教授告诉我们: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说:“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简单来说,我们总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谓我们的需要,却经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买了lv的皮包,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的圈套?千辛万苦送孩子出国,是你的需要还是西方世界的诱惑?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是你的需要还是世俗的胁迫?最快乐是人,不是神。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面具,放松别人,也是放飞自己。
生活是很艰难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面对它们,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教授给出他的答案:世间病与痛,尽付笑谈中。
“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这就是教授死亡前设想被火化时的话语。最后一堂课,他希望学生有空时能去去墓地,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爱徒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听不见你的说话了。”恩师说:“到时候,你说,我听。说说你遇到的一切麻烦问题,我已作过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寻找,这是课外作业……”
听一听这幽默的对话吧,死亡也可以这样的诗意。
假设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该如何度过?莫里是这样设想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也许这就是所谓幸福的本质吧!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奋斗,来满足我们多欲的身,更需要知足的享受,来抚平我们焦虑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态却是金黄色的,他说:“我感觉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现在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
死亡带给莫里的不是痛苦,而是安详的“圆寂”。高明的是,莫里不仅可以把悲剧变成喜剧,甚至可以将这一切升华为课程。14堂课的旅程,不就是我们人生的主题吗?
【篇六:《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在美国小女儿家忙里偷闲看了几本闲书,对我感触最深的是一本《相约星期二》,这本书是讲人生的,或者说是一位老教授对人生的感悟,主人公叫莫里。施瓦茨,社会学教授,他已患了绝症,受一家电视台的《夜线》节目采访,被他十六年前的一位学生,当今的作家记者米奇。阿尔博姆偶然看到,学生匆匆赶来看望即将离世的老师,而老师宣布要给这位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一次,时间是星期二。这样的课程没有那位学生会拒绝,于是每星期二,这位学生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病床前去上课。
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堂是葬礼。老师谢世后,这位学生把听课笔记整理一下交付出版,书名就叫《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引起全美国的轰动,连续四十四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该书已译成中文。
这门课的内容有:世界、遗憾、死亡、对衰老的恐惧、家庭、金钱、文化等等,莫里老人对待病痛、衰老、年龄、死亡的心态及有关的论述对我们年长者可能更有现实意义,关注更多一些,他乐观平和的心态和富有哲理性的论述,我感到很受启迪。
莫里老人得的绝症,他是逼视着自己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他不能动,活着全靠别人帮助,他是怎样对待的呢?对别人的照顾开始觉得不便,但很快又释然了,他说:“我感觉到了依靠别人的乐趣,现在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时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这种心态足以化解一切人生悲剧。他还说:“你应该懂得一个哲理,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你终究会要变老的”。是啊!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
莫里以一种更独特的视角来看待年龄问题。他说:“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回首过去会使你产生竞争意识,而年龄是无法竞争的”。“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意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学生问他你从来没有害怕变老?莫里说:我乐于接受老,这很简单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更加丰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岁的年龄阶段,你就永远是二十二岁的那般浅薄,要知道衰老并不是衰败,它是成熟。学生问:如果变老那么有价值的话,为什么人总说我愿意变得年轻?莫里说:你知道这反映了什么?生活得不满足,生活得不充实,生活的无意义。因为你一旦找到生活的意义,你就不想回到从前,你想往前走,你想看的更多,做得更多。“老年人不可能不羡慕年轻人,但问题是你得接受现状,并能自得其乐”。‘我知道年轻也会是一种苦恼,所以别向我炫耀年轻的魅力,有他们的烦恼,矛盾、迷惘、不成熟、活着感到累——-’。
他是怎样看待死亡呢?莫里说: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是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实后,它也有十分积极的一面,你会因此而活的更好。”“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做好准备,这样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学会了死也就学会了活”,他还说:“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与生活讲和”。他还设想几天后死亡火化时突然一句笑话把大家逗乐了,“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在死亡面前真正懂得了与生活讲和,这简直是一个充满哲理的结论。
我所以摘录以上莫里老人的话,是读后我感到颇受教益,生老病死任何人都不能逃脱,这就是自然。病痛、衰老、死亡是老年人面临的现实,如果都有莫里老人的乐观平和的心态,就能化解人生一切悲剧。
日过中午就是一天,人的年龄过五就进入下一个整数,再过几天就是我七十五周岁生日了,过了生日就向八十迈进了。当我五六十岁时,还觉得七老八十离我还远,如今我已是七老八十行列中的一员了,一下子感到余年不多了,自问怎么会这样?倒不是我心态年轻,而是感到时光过得太快,拽也拽不住,忽忽的过去了。有人说要忘记年龄,其实不可能,每年家人为你过生日自然记起年龄,每天日出日落就是时光的流逝。莫里老人还说:“人意识到会死,看问题的眼光也就不一样了,更珍惜活着的生活”。我想人活到这份上,就是要和生活讲和,活的豁达些,少操闲心,有的老人活得累,想为子孙留下什么,最近看电视剧蜗居,李老太太为给孙子留下房子,最后把老命都搭上了,我没什么留的,所以不想。有的人想到死后墓地,我只想活着的事,死后的事不管。我想人老了要大度,自得其乐,少找烦恼,一切顺其自然,过平常日子,每天看到太阳升起,高高兴兴的迎来新的一天,我就想这样平平淡淡快快乐乐的度过余年。
【篇七: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却成为本书的内容概括。面对这样的概括,你或许不会对这本书产生怎样的兴趣?可是,看一看这本书的目录吧:世界、自怜、遗憾、死亡、恐惧、永恒…看到这些,你还能说它是“简单”的吗?
作者,我们权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平常人一样忙碌于工作的缝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电视采访,嘉宾是他的大学老师,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施瓦茨,他才想起毕业时曾与老师有约相见。而此时的莫里已经患了肌萎缩症(ais),一种不治之症,莫名的冲动驱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师。于是,在此后的每周星期二,米奇都会应老师的要求来上课。十四周后,课程学完了,老师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来的却是一本200页的畅销书,名字叫—“相约星期二”。
我们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当中的,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太多的羁绊使我们感到劳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大多数人至死都好不怀疑这一点。但是,莫里教授告诉我们: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说:“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简单来说,我们总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谓我们的需要,却经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买了lv的皮包,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的圈套?千辛万苦送孩子出国,是你的需要还是西方世界的诱惑?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是你的需要还是世俗的胁迫?最快乐是人,不是神。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面具,放松别人,也是放飞自己。
生活是很艰难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面对它们,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教授给出他的答案:世间病与痛,尽付笑谈中。
“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这就是教授死亡前设想被火化时的话语。最后一堂课,他希望学生有空时能去去墓地,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爱徒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听不见你的说话了。”恩师说:“到时候,你说,我听。说说你遇到的一切麻烦问题,我已作过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寻找,这是课外作业……”
听一听这幽默的对话吧,死亡也可以这样的诗意。
假设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该如何度过?莫里是这样设想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也许这就是所谓幸福的本质吧!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奋斗,来满足我们多欲的身,更需要知足的享受,来抚平我们焦虑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态却是金黄色的,他说:“我感觉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现在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
死亡带给莫里的不是痛苦,而是安详的“圆寂”。高明的是,莫里不仅可以把悲剧变成喜剧,甚至可以将这一切升华为课程。14堂课的旅程,不就是我们人生的主题吗?
【篇八:《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是美国的一位体育专栏的主持人,莫里·施瓦茨是他在大学里曾给予过他许多思想的教授。毕业典礼上老教授说“你是最棒的我很喜欢你,希望我们可以经常往来”米奇也答应了。可是由于工作断了消息。在他毕业十五年后的一天,偶然得知老师身患了绝症,来日无多,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ALS)类似于斯蒂芬·霍金所患的疾病。
这时老教授所感受的不是对生命即将离去的恐惧,而是希望把自己许多年来思考的一些东西传播给更多的人,于是米奇与教授,约定每个星期二上课,在以后的十四个星期里,米奇每星期二飞越七百英里到老人那儿去上课,在这十四个星期里,他们聊到了人生的许多组成部分,如何面对他人,如何面对爱,如何面对恐惧,如何面对家庭,以及感情及婚姻,金钱与文化,衰老与死亡,最后一堂课便是莫里老人的葬礼,整个事情的过程,以及这十四堂课的笔记便构成了这本《相约星期二》。
如果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做什么?这是学生在教授临终前几天提的一个问题。教授想来想去,最满意的安排竟然是这样的:“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教授说,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莫里最后的愿望,在我们看来是很容易实现的,我们每天过的不正这样平凡的一天吗?而对莫里来说就是这么平凡的一天却是最完美、最美好的一天。人在健康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而奢华的梦,或许是住上小别墅,开上宝马车,或许是世界环游,或许是功成名就……就在我们每天在忙于追梦的时刻,时间已经悄然从身边溜走而自己却浑然不觉。莫里教授告诉大家,任何时候不要错过本可以美好的每一天。
人生无常,每个人都会经历衰老和病痛,在衰老和病痛来临时,你可以感叹青春一去不返,但却无法拒绝衰老和病痛。教授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教授的答案是:与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他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他继续说到:“只是当你还健康的时候,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环顾我们周遭,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过往……这一切都是在浪费有限的生命,我们真正该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着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了你,你都有权力去享受快乐和幸福,而不是诚惶诚恐地度过余生。
在莫里教授最后的岁月,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简直能把人逼疯,这并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然而莫里老人却说:“我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强烈。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莫里就是这样一边乐滋滋地体验死亡,一边与米奇讨论着人生。这本书读第一次时因为好奇,读第二次是因为敬佩和感动。即使读了二次,我知道我还无法体会和理解莫里的境界,但是我从莫里那获得了一个人生理念:只要用心去体会,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完美的一天。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相爱,或者死亡。
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莫里老人对爱的呼唤,总是强调社会的针对性:
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产生一种爱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我们文化中的很大一部分并没有给予你这种东西。
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
给予他们你应该给予的东西。
把自己奉献给爱,把自己奉献给社区,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予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
【篇九:《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这是一本关于死亡旅程的书籍。
这是一本叩问人类内心的书籍。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在高度商业化的美国,他们看待人心、死亡的态度是如何的呢?
人,是社会的动物,离开人类社会,人将举步维艰。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城邦之外,非神即兽。”那每一个人在社会中是如何扮演自身角色的呢?
在经济学中,将货物的出售,称为“最惊心动魄的跳跃”。因为商品中凝聚着生产者的劳动价值。这一价值是否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则必须通过其出售成功来体现。在经济学中的认识,其实也回答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永远都需要社会对他付出的认可。
每一个人都需要获得他人的赞赏。
在今天高度物质化的世界中,人们逐渐将自己的付出简单地归结为物质化的生产。将成功简单地定义为工作中取得令人叹为观止的业绩。而莫里通过他的言行,告诉我们:工作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也完全没有必要将自己搁置在无谓的琐事之中。我们的生活,有着更重要的东西需要我们去留意——我们的家人、朋友以及认识或者不认识的身边人。
人不仅是物质的人,同时也是精神的人。当在完成衣食之需后,每一个人都需要获得感情的体验,并且这种体现相较与工作的成就感而言,是更为长久的。工作会离我们而去,但是家人、朋友、关心我们的人却难以割舍。
佛教禅宗认为: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时代跨入二十一世纪已经有了近十个年头,科学技术仍旧以迅猛的革新姿态掌握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但是,科技发展在带给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享受的同时,却不曾真正使人们获得梦寐以求的自由。战争的威胁、环境的污染、人际的竞争、层出的疾病使人们陷入困惑:难道这便是自身苦苦追寻的结果。长时间向身外求法并未使人活出自在与自由,反而却误入层层囹圄。
莫里的理念暗合禅宗的教义:通过对自身内心的探求,来获取对于生命更为深刻的认知,达到人生圆满的境界。莫里正是通过对于内心的探求,寻找生命的意义。哪怕面对死亡,莫里都能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简单地认为我们的快乐来源于物质的刺激,因而将自身的苦闷和抑郁归结为世道不公与人心不古。但是,作为芸芸众生的我们是否想过,曾经外界的刺激所引起的欣喜是否长久?刺激毕竟是瞬间的,而兴奋也只能是一时的。片刻的欢愉过后是漫长的空虚。物质的获取难以获得灵魂的满足,因为我们错认了快乐的本源。
真正的快乐,仅仅只是一种平和的心态。
真正的快乐,根植于与他人的情感之中。
真正的快乐,因为快乐所以快乐的坦荡。
我想,这便是莫里直面死亡、慨然无憾的原因所在。
【篇十:《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谈论人生的书很多,但《相约星期二》这本传记小说却与众不同,它以真实故事为基础,从一个独特视角,讲述了一个美国大学社会学老教授莫里在即将离开人世前,通过与他的得意门生米奇间的对话,表达了他对死亡的体验和人生的看法。
米奇是一个体育新闻评论员和专栏记者,受生活所迫,他放弃了大学毕业时想当音乐家的人生理想,一心埋头于挣钱,尽管个人资产增加了,但他却忽略了情亲、友情。他在观看夜线电视节目时,偶然看到他的大学恩师莫里教授患上绝症,在面对死亡威胁时,在电视镜头前还笑谈死亡前对人生感受,他受到震动,毅然决定放下手头的工作,抽空回到教授身边,与恩师约定,在莫里家里进行一场每周星期二的授课。
在这个特殊的课堂上,教授一边乐滋滋地体验死亡,一边与米奇讨论着人生,内容涉及到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小说通过对十四周授课过程的描写,把教授的人生见解娓娓道来,读起来让人很受启发,在这里,我不妨把每周讲课的要点叙述一下。
在第一周里,莫里教授与米奇谈到了世界观,讲到人在痛苦时会想到更痛苦的人,感悟人生,他说,人最重要的是学会施爱与人,并去接受爱。爱是唯一理性的行为。
在第二周,他们谈到自怜,莫里说人在遇到不幸时难免会哀伤,不过他不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自哀自怜,每天早上就一小会,掉几滴眼泪就完了。看着自己的身体慢慢萎谢,他的确感到很可怕,但也有感到幸运的一面,因为慢慢的死去,可以有时间跟人说再见,人只有你自己觉得可怕时,才会真的可怕。
在第三周,他们谈到遗憾,一般临近死亡的人才会想到遗憾,悲哀将离开的家庭、友人、学生、同事,抱憾即将逝去的一切、没有吐露的秘密,每想到这些,总有很想把生活重新来过的念头,但更抱憾的是已经没有这种机会了。
在第四周,他们谈到死亡,莫里教授说,学会了怎么死,也就学会了怎么活。好好的时候,没有人真的相信自己会死,人往往会用过多时间去追求物质需要,会忽视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护的关系,忽视周围的世界。
在第五周,他们谈到了家庭,他说,朋友、同事和不会离去的家人是不一样的,这跟有一个始终关心你、和你形影不离的人不是一回事。家给人一“心里安全”,金钱、名望、工作都办不到。
第六周谈到感受,他说,人要接受所有的感受,害怕痛苦、悲伤、爱的感受,必然会感受到伤害。人只有感受得多了,才能坦诚、超脱。
第七周谈到对衰老的恐惧,莫里教授说,人应该发现你现在一切美好的、真实的东西,乐于接受自然赋予我的一切权利。
第八周谈论到金钱,莫里认为,在现实的文化中往往认为钱越多越好,实际上物质的东西永远无法替代爱、善良、温柔或朋友间的友情。
第九周谈到永恒的爱,就是永存的感情,那种时时的牵挂。莫里把当一个终身的教师,作为对社会永恒的爱,因为他以此为生,不需要靠剥削别人的劳动,又能给人提供帮助,甚至在死亡前也不忘对职业的牵挂,用电视镜头张罗出一堂人生课,把自己最后的智慧奉献给社会,境界是何其的高尚啊!
在第十周,谈论到婚姻,他说,一个爱人对你的生活是相当重要的,维系婚姻长久是有规律可循的,那就是要学会尊重对方、懂得妥协、开诚不公、培养有共同价值观,否则,婚姻就会有麻烦。
在第十一周,谈到文化,他说当你受到威胁时,你就会为自己的利益考虑,视金钱为上帝。人要学会思想、学会判断,学会建立自己的小文化,并投入人类的大家庭里去,投入到人的感情世界里,建立一个由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组成的小社会。
在第十二周,谈到原谅,他说学会原谅是一种本事,人不应该陷在无法完成的事情上而不能自拔。
在第十三周,谈到什么是完美的一天,莫里教授说,要学会与生活讲和。他说,人的死亡是一种自然规律,但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不过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人在每个普通一天中,都能找到完美。比如,他描述了一个完美的一天是这样的: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第十四周,他们没有讨论任何问题,而是通过简短、温情的细语,通过抚摸,用心灵进行的交流和安抚,通过彼此超越了师生情谊的共鸣完成了最后一堂人生课。
“我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强烈。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面对衰老、死亡,莫里教授就是持这样乐观的态度,人的一生的确也就是一种奇妙的自然轮回。
看完这本书,莫里教授的片片话语似乎还在我耳边萦回,他的话可以说是醒世箴言,他教给了我与家人、友人、同事和大自然的相处之道,就是要学会施爱与人,并去接受爱;学会与生活讲和;学会让每一天过得完美,这样,会让我们幸福一生。
【篇十一:《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什么样的人有资格谈人生?
老人。参透了生死的老人。
近日看了一本《相约星期二》(米奇·阿尔博姆著)。这本书有余秋雨作序并推荐。尽管对余某人及其文字颇有些感冒,但还是忍不住想印证一下,到底他推荐的书是否跟他本人一样酸不拉几,一样做作扭捏。
那是个其貌不扬的社会学教授,莫里·施瓦茨,个子矮小,大耳朵,鹰勾鼻,牙齿参差不齐,但笑的时候依然毫无遮拦。待人热情真诚。跟你谈话,他的世界里只有你,绝对不会心有旁骛。
他天真活泼,喜欢唱歌跳舞。如果不是得了ALS(肌萎缩性侧索硬化),他愿意每天过着这样天真活泼的日子,晨练,散步,与朋友谈心,欣赏大自然的色彩,享受美食。得这个病时他七十多岁。
从医生处得知病情后,他开始思索怎样渡过剩下的日子,两年,几个月,也许会更短。他继续给学生上课。他决定让死亡成为一门课程。
活着办个追悼会。让家人和好友来致悼词。他们把想对他说的话都说了,他也听到了。这主意显然不错。有许多葬礼都是悼词很感人,只可惜那个躺着的人已经听不到了。
当他慢慢地失去自理能力,他说他会尽力去享受这个过程,重新当一回婴儿。
他是如此豁达睿智,并乐于向朋友畅开胸怀。听着美妙的歌声,他会情不自禁泪流满面。
如果有那么一本书,让你看了后心有所动,心有所思,它就发挥了它的价值。这与莫里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所追求的完全一致。因此,莫里活着没有遗憾,死了也没有遗憾。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
可以自怜自爱,但不要停留太久。生命中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可以享受。
来得及向人世告别也是一种幸运。
每天,放一只小鸟在肩膀,问“是今天吗,我准备好了吗”。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
相爱,或者死亡。没有了爱,我们便成了折断翅膀的小鸟。
爱情和婚姻有章可循。如果你不尊重对方,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不懂得怎样妥协,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彼此不能开诚布公地交流,你们的关系就会有麻烦;如果你们没有共同的价值观,你们同样会有麻烦。
原谅自己,原谅别人。
看到最后,恍然发现,这也就是印象中的余大师的品味。
【篇十二:《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生命,是不辞而别的。死亡,是约定好的。
这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是为生命而死亡的真实故事。
相约星期二,让一个陷入死亡的教授含笑教育一个如花的生命;
相约星期二,让一个认清死亡的老者深沉思考一生虚幻的生活。
相约星期二,让垂危的人苦思人生的真谛;
相约星期二,让活着的人思考自己走的路。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一堂人生课。
故事背景很复杂,故事寓意很深度。一个患有胰腺癌的老哲学教授,在最后的弥留之际,有生命告诉了他一生最钟爱的一位学生。它们相约在每个星期二,学生到老师家里,在照顾老师的同时,倾听着这位哲学巨匠用生命凝成的思想,他们讨论成长,讨论爱情,讨论着人生,在最后的一个星期二,他们讨论了死亡。
“米奇,你知道吗,为什么我如此坦然的面对死亡?”“噢,你和上帝约好了,住在天堂最好的一间。”“不仅,上帝告诉我:‘莫里,你无须害怕,你的人生没有遗憾。之所以那么多人惧怕死亡,那是因为他们在人世还有无穷牵挂,无穷的欲望,有许许多多没有完成的事情。如你所知,人一旦死了,万物皆空,一生的理想,一生的梦想都将化为泡影,到死亡时,留下的只有无穷无尽的后悔,到时候只有怨自己不懂掌握人生。’”
是的,生命易逝,红灯绿酒的人生,歌舞生平的世界,金银满天的富贵,只是梦幻泡影,红楼一梦。当病魔当灾难突然来临的一天,我们脆弱的生命便不知所措。
甘肃舟曲的特大泥石流来临之时,多少鲜活的生命瞬间消逝,多少对着未来充满希望的张张笑脸瞬间凝固,多少沉浸在幸福家庭中百姓,瞬间失去了所有的一切,多少热爱这个世界陶醉于现实人生的人们,瞬间瓦解生命。我们哭泣,我们哀悼,我们为他们失去了生命而痛苦,我们为他们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而感到悲哀,我们为失去了祖国的希望而感到惋惜。
死了的人用生命庄重地告诉活着的人:人的生命脆弱,人的生命易逝,不知何时来的一场灾难就会夺走人的一切,所以,人应当珍惜活着的每一秒,用所有的精力与时间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完美自己的人生,不应虚度光阴,到自己老死的那一天,哀声重重,死不瞑目,到死时还念念不忘自己还有什么没有做,后悔自己荒废了一生。
我们就应像书中的莫里,选择了自己钟爱的哲学,住在了自己梦中一样的花园中,有了一群可爱的后代,有了自己人生的知音,直到死时还微笑在脸。即使瘦弱的身躯,但他还是一样哲理,一样幽默,灵魂早已在历史中深深睡下。
抓紧现在的每一秒,走好未来的每一步,让我们亮出灿烂的笑容,迎接我们的未来。不要让生命毁灭在我们哭泣中,奋斗属于我们的每一天。